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釋控 : 從中央思想到群體思維,看懂科技的生物趨勢

  • 點閱:29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我們擁抱科技,也以為自己可以掌握科技。但現在該是讓科技自由的時候了。 ◎《WIRED》共同創辦人,科技趨勢大師KK第一本科技經典◎了解比特幣、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現代趨勢的重要著作◎啟發《駭客任務》的科技啟示錄  1993年,全球資訊網(WWW)剛剛起步,網際網路正式推向全球。而在1994年,KK便在這本書中預言了網路世代接下來30年,甚至50年的發展。我們至今的所有科技發展,竟然幾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然而,他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科技的預言,更是如何觀察科技的一個創新觀點。 網路、人工智慧以及虛擬貨幣等新興產業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捉摸;而我們總是試圖控制、主導科技的發展。在本書中,KK帶我們了解科技的本質與變化趨勢,描繪一個人類、科技與整個地球生命網路的共同未來。 科技也是生物——想要贏,先放手早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我們就已經相當依賴科技的發明。而在文明演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愈來愈仰賴科技。但是,在我們將創造力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交給機器之後,我們也即將失去對科技的控制。在失去控制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 一加一等於蘋果——群體的智慧一窩大舉遷徙的蜜蜂是怎麼決定要去哪裡的?複雜的科技常常參考自然界的群體,就如同分散式運算正在變成人工智慧的重要趨勢。KK告訴我們:有時候,一個完整的智慧是從聚集在一起的微小意識中浮現出來的。這樣的智慧不僅是昆蟲的生存手段,可能更是讓地球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演化是一種趨勢——從生物到科技演化,自達爾文那革命性的《物種源始》之後就一直承襲著「天擇」以及「隨機突變」這兩大觀念。但是,愈來愈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理論並不完善:複雜的眼睛是怎麼在不同物種間演化的?隨機突變真的是演化的唯一動力嗎?從個體到族群、物種到生態系,更從生物界到科技界, KK擴展了演化的概念,也說明演化或許不只是一個生命現象。 KK以生物演化適應的角度觀察科技做為一個物種的未來,並從中理解到科技需要的並不是命令和控制。我們應該引導科技,讓科技自由發展,這或許才是與科技和平共處的解答。   ◎好評推薦本書作者以最廣義的定義探討生命是甚麼的問題。……作者以物質而非以人為觀察的重點探討生命的意義,讓我們重新檢視人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書,值得閱讀。——楊乃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充滿獨到見解、引人入勝的人物與發人深省的主題。──《哈佛商業評論》所有的高階主管都必須閱讀此書……有趣而充滿洞見。──《財富》雜誌這是一本由實際研究、不帶偏見的理論以及有趣的軼聞軼事編織而成,關於世界是如何組織的充滿靈魂的書。——《獨立報》本書提醒我們,自我組織……是創新、進步與生命本身的精髓。書中談的都是永恆的概念,而他們的時代即將來臨。——《富比士ASAP》

我們擁抱科技,也以為自己可以掌握科技。但現在該是讓科技自由的時候了。 ◎《WIRED》共同創辦人,科技趨勢大師KK第一本科技經典◎了解比特幣、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現代趨勢的重要著作◎啟發《駭客任務》的科技啟示錄  1993年,全球資訊網(WWW)剛剛起步,網際網路正式推向全球。而在1994年,KK便在這本書中預言了網路世代接下來30年,甚至50年的發展。我們至今的所有科技發展,竟然幾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然而,他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科技的預言,更是如何觀察科技的一個創新觀點。 網路、人工智慧以及虛擬貨幣等新興產業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捉摸;而我們總是試圖控制、主導科技的發展。在本書中,KK帶我們了解科技的本質與變化趨勢,描繪一個人類、科技與整個地球生命網路的共同未來。 科技也是生物——想要贏,先放手早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我們就已經相當依賴科技的發明。而在文明演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愈來愈仰賴科技。但是,在我們將創造力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交給機器之後,我們也即將失去對科技的控制。在失去控制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 一加一等於蘋果——群體的智慧一窩大舉遷徙的蜜蜂是怎麼決定要去哪裡的?複雜的科技常常參考自然界的群體,就如同分散式運算正在變成人工智慧的重要趨勢。KK告訴我們:有時候,一個完整的智慧是從聚集在一起的微小意識中浮現出來的。這樣的智慧不僅是昆蟲的生存手段,可能更是讓地球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演化是一種趨勢——從生物到科技演化,自達爾文那革命性的《物種源始》之後就一直承襲著「天擇」以及「隨機突變」這兩大觀念。但是,愈來愈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理論並不完善:複雜的眼睛是怎麼在不同物種間演化的?隨機突變真的是演化的唯一動力嗎?從個體到族群、物種到生態系,更從生物界到科技界, KK擴展了演化的概念,也說明演化或許不只是一個生命現象。 KK以生物演化適應的角度觀察科技做為一個物種的未來,並從中理解到科技需要的並不是命令和控制。我們應該引導科技,讓科技自由發展,這或許才是與科技和平共處的解答。   ◎好評推薦本書作者以最廣義的定義探討生命是甚麼的問題。……作者以物質而非以人為觀察的重點探討生命的意義,讓我們重新檢視人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書,值得閱讀。——楊乃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充滿獨到見解、引人入勝的人物與發人深省的主題。──《哈佛商業評論》所有的高階主管都必須閱讀此書……有趣而充滿洞見。──《財富》雜誌這是一本由實際研究、不帶偏見的理論以及有趣的軼聞軼事編織而成,關於世界是如何組織的充滿靈魂的書。——《獨立報》本書提醒我們,自我組織……是創新、進步與生命本身的精髓。書中談的都是永恆的概念,而他們的時代即將來臨。——《富比士ASAP》 凱文‧凱利Kevin KellyKK可以說是科技趨勢的先知。過去三十年來,他參與並報導了各項科技革命。早年曾在亞洲地區遊歷的他,一直與日常科技產品保持距離,卻也一直保持著對科技產業趨勢的敏銳度。1993年共同創辦了《連線》 (The Wired)雜誌,至1999年任職總編輯期間帶領《連線》拿下兩座美國國家雜誌獎。也曾於1984至1990年間擔任《全球概覽》(賈伯斯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即出自此處。)的編輯與發行人。他也協助創辦了駭客年會及虛擬社群的先驅The WELL。KK現在是《連線》 雜誌的資深撰稿人,並同時替《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撰文討論科技以及經濟等現況發展。本書是奠定他科技觀察地位的重要著作,《必然》以及《科技想要什麼》(正體中文版皆已出版)則是KK近十年的科技觀察。另著有《新經濟的新規律》、《魅力亞洲》、《酷玩意》等書。譯者簡介 姓名:何宜紋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研究所碩士,目前為台東大學兒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研究翻譯及兒童文學。譯有《爸爸的紅椅子》。
  推薦序 《釋控》,第四個不連續的跨越──推薦序 曹家榮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釋控:從中央思想到群體思維,看懂科技的生物趨勢》,這本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以下簡稱KK)在1994年出版,也被認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終於有繁體中文譯本問世了。雖然在時間上看起來,《釋控》的繁中譯本似乎來得太遲,但若你翻開這本書便會發現,其實它來得正好。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要說來的正好,KK在去年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的最新著作《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才算正好吧!畢竟,《必然》可是更精準地掌握且預測著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 就科技發展的討論來說可能確實如此。雖然《釋控》一書也令人驚嘆於,早在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前,KK就已經目光精準地談論物聯網(第10章,工業生態學)、新興網路經濟(第11章,網路經濟學)、加密數位貨幣(第12章,電子貨幣)這些在今天仍在發展中的科技、經濟與社會現象。但我所謂「來得正好」指的是我認為在《釋控》中更重要的、真正的主題。我稱為,跨越第四個不連續的未來。 「第四個不連續」這個概念是KK從科學史學家大衛‧查奈爾(David Channell)處借來的。它指的是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不連續(前三個依序是地球與物理宇宙、人類與有機世界、理性與非理性)。跨越這第四個不連續正是KK在《釋控》這本書的核心主題。就像KK在本書的第一章指出的:這本書寫的正是有關天生與人造的聯姻。 換言之,我說《釋控》這本書的繁體中譯來得正好,是希望讀者們將這本書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下去閱讀。這個脈絡即是近幾年來在各個學術(甚至非學術)場域中不斷被提及、反省的,關於「地球」的當下與未來的問題。或者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彙來說,是關於「人類世」的問題。 KK當然沒有在書中提到人類世這個概念。《釋控》出版時,這個概念恐怕根本還不存在。但在《釋控》的第五章,當KK在討論地球作為一個共同進化的生命網絡時,他所討論的便不只是過去我們認為的有機體生命,而是更包含了各種科技物、人造物這些看似非生命的物質,它們同樣也是「蓋亞」這個生命系統的一部分。 沒錯,《釋控》這本書談的正是在跨越第四個不連續後,在人、生物愈發工程化,而機器也愈發生物化的這個時代,這個地球生命系統的未來。而這正呼應了今天種種關於人類世的討論。 我相信這絕非巧合。因為《釋控》成書的1990年代,其實也正是與「人類世」相關的「後人類」思潮萌芽發展的階段。而當KK說《釋控》關注的是「天生的」與「人造的」之間聯姻的現象時,其實也正是觸及了關於後人類處境討論的核心。 不管是著名女性主義科學史學家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1985年出版的〈賽伯格宣言〉,還是後人類主義學者凱瑟琳.海爾斯(Katherine Hayles)1999年的《我們如何成為後人類》,都將人與科技之間界線(也就是第四個不連續)的模糊、甚至消解,看作是後人類處境的核心問題。換言之,所謂後人類處境的一項重要特徵,也就是人與機器之間那條「武斷」界線的取消,進而開啟關於人造物、科技實際上如何根本地影響了自然、生命的反思,乃至於開始從「整個地球」(包含生命與非生命體)的角度思索共同生存的問題。 當然,將KK放在這個脈絡中不等於主張KK是個後人類主義者。在這篇文章最後,我希望提醒讀者們一個關鍵的差異。從《釋控》的第一章開始,你會發現KK可以說是一個科技樂觀主義者。例如,雖然當時還不存在關於人工智慧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工作的爭論,但KK在《釋控》中便主張,人與機器之間終將從對抗轉變成一種共生合作的關係。 這樣的樂觀自然源自於《釋控》整本書的核心論點:人與機器將逐漸變得愈來愈相似。KK試圖說服他的讀者,不管是人、有機體還是科技,終將成為某種類型的生命。他認為,總有一天機器和生物之間的差別將難以區分(第九章,冒出的生態圈)。甚至,整個世界都將網結成人類與機器共生的心智(第三章,有心智的機器)。 我們先無需評價究竟帶著批判意味的後人類主義,與KK關於科技發展、人機共生進化的樂觀主義,究竟孰優孰劣。讓我們聽KK繼續說下去,看他在這部令人眼睛一亮的重量級著作中,如何剖析地球這個人類於其中共生共存的生命系統,究竟要如何走向未來。 1 人造與天生2 蜂群思維3 有心智的機器4 組裝複雜性5 共同演化6 自然界的變動7 控制的源起8 封閉系統9 冒出的生態圈10 工業生態學11 網路經濟學12 電子貨幣13 天神遊戲14 形式庫圖書館15 人工演化16 控制的未來17 開放的宇宙    18 組織變化的結構19 後達爾文主義20 沉睡之蝶21 上升之流22 預測機制23 整體、缺口、空間24 神之九律 第二章〈蜂群思維〉  ……一隻飛行中的鳥對於群飛一起的鳥群形態並沒有全然的概念。而所謂的「群態」正是從動物完全忘記他們群集的形狀、大小或者列隊中顯現出來的。一隻跟著結隊飛行的鳥兒對於飛行中群鳥的優雅姿態及聚合是盲目且未加以思考的。  破曉時分,在雜草叢生的密西根湖上,上萬隻的野鴨躁動不安。在清晨柔和淡淡紅色的光輝中,野鴨們聐聐聒聒地叫著,抖動著他們的翅膀,在水中尋覓食物。到處都是野鴨。突然間,受到一種令人幾乎感覺不到的信號暗示,千隻鴨子就像一個個體似地整個飛了起來。他們轟然一聲飛向天空。於此同時,湖面上另外一千多隻的野鴨也跟著他們,就像一尊半坐臥的巨人,現在要坐立起來了。這頭可怕的大野獸在空中盤旋,突然轉向東方的太陽,一眨眼,反轉方向,將自己翻轉過來。一會兒,整群野鴨似乎受到一個想法所控制一樣地轉向西方,飛走了。17世紀一位不知名的詩人寫著:「⋯⋯成千上萬的魚群宛如一頭巨獸在游動,破浪前進。他們像是一體,不屈不撓聚在一起去對抗共同的命運。這種一致是從何而來?」  一群鳥兒並不是一隻碩大的鳥,科學報導記者詹姆斯.格萊克寫道:「一隻鳥或一條魚不管動作如何地流暢自如,都無法像滿天的八哥在玉米田上空打轉,或像百萬隻的米諾魚迅速密集地集結成隊,在視覺上所帶給我們的震撼。⋯⋯(鳥群急轉逃離掠奪者的)高速影片顯示出轉向動作像波浪狀穿過整個鳥群,以大約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從一隻鳥傳導到另一隻鳥,遠比一隻鳥的反應時間要來得快。群鳥並非只是鳥的聚集而已。」  電影《蝙蝠俠大顯神威》裡有一場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成群地穿越水淹的隧道進入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而成的。動畫師最先只繪製出一隻蝙蝠並預留空間可以讓他自動地搧動翅膀,再複製成打的蝙蝠直到成群;然後下程式指令讓每隻蝙蝠可以在螢幕上到處獨自活動,只是讓蝙蝠得遵循編碼後的一些簡單的規則:不可以撞上其他蝙蝠、跟上其他蝙蝠、不可以離隊太遠。當這些具有規則系統的蝙蝠動起來時,他們就像真的蝙蝠聚集在一起。  群體規則是由一位在圖像硬體製造商Symbolics工作的電腦科學家克雷格.雷諾茲所發現的。用簡單的程式調整各種不同的作用力——多一點聚力,少一些延遲時間——雷諾茲使形塑的群體行為動作可以像活生生的蝙蝠群、麻雀群或是魚群。甚至在《蝙蝠俠大顯神威》裡,一群行進中的企鵝也是以雷諾茲的程式運算聚合而成的。就像蝙蝠一樣,電腦將建製的3D企鵝先行全部複製,再把他們放進場景中朝向一個特定方向前進出發。當他們行進在積雪的街道上時,擁擠推撞的場景就輕易地出現了,不受任何人控制。  雷諾茲簡易的系統規則繪製出的群體是如此地真實,以至於生物學家回頭看看自己拍攝的高速電影後,斷定真實鳥類和魚類的群聚行為必定是源自於一套相似的簡單規則。群體曾經被視為是生物體的決定性象徵,某些壯觀的隊形只有生物體才能實現。根據雷諾茲的規則系統,群體如今被當作是一種適應技巧,適用於任何分散式的活系統,無論是有機的還是人造的。 
第十二章〈電子貨幣〉  數位貨幣對於網路經濟的群體思維,其重要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我們預計有五個方面:加速度。貨幣完全脫離物質實體後,流通速度就會加快。他會流通得更遠、更快。貨幣流通速度愈加快的效果等同於貨幣流通量的增加。衛星上天,使全球證券交易能夠接近光速、不分晝夜地運轉,使得全球貨幣量擴大了5%。大範圍地使用數位貨幣將會進一步加快貨幣流通的速度。˙連續性。由黃金、珍貴原料或者紙組成的貨幣,以固定單位出現,並在固定時間支付。ATM吐出20美元鈔票,就像這類的事情。儘管你每天都使用電話,但是一個月付一次款給電話公司。這是一種批次模式貨幣。電子貨幣是連續的。若以阿爾文.托夫勒的話來說,電子貨幣允許「從一個人的電子銀行帳戶中以一小筆一小筆的方式時時刻刻地流出」,來支付重複發生的費用。只要你掛斷電話,你的電子貨幣帳戶就要為這一通話付費,或者——這麼做如何呢?——在你通話的時候就付費。支付與使用同時發生。隨著流通速度的加快,連續電子貨幣就能接近即時支付。但這會妨礙銀行的獲利,因為銀行現在很大部分的利潤是來自於「在途存款」——而電子貨幣的即時性則會削去其利潤。˙無限替換性。終於,我們有了真正有彈性的貨幣。一旦完全脫離了實體,數位化貨幣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傳遞形式,而可以輕鬆地在任何一種最方便的介質中遷移。分立的帳單逐漸消失。帳目可以和物件的內容或者服務本身交替出現。影片的帳單可以把他納入影片之中。發票就在條碼中,用雷射掃描就可付清。任何一種有電子電荷的東西,都可用來儲值付費。兌換外幣變成一件改變符號的事。貨幣跟數位資訊一樣具有了可塑性。這讓以前從未被視為經濟活動的交換和互動變得有利可圖。他為商業活動打開了通向網際網路之門。˙可及性。至目前為止,複雜的貨幣操控一直是專業金融機構的私有領域,有如一群「金融祭司」的聖殿。但是,正如百萬台蘋果麥金塔電腦擊潰了「高等祭司」護衛的主機電腦的壟斷,電子貨幣也將打破金融上層人士的壟斷。想像一下,如果你將圖標拖曳到電子票據上就可以索取(並且收到)你應得的利息;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在「應收利息」圖標上分解並且設定可變的利息,讓他隨時間的增加而增長。或者,如果你能夠提前發送款項,也許就能按分鐘收取利息。或者設定你的個人電腦,依銀行最優惠的利率予以區別來支付還款,業餘人士也可以使用的預設帳單交易。或者,可以讓電腦追踪匯率,用當前最不值錢的貨幣來支付帳單。一旦大眾可以和專業人士共同飲用電子貨幣這一條江水,那所有這些智能金融工具就會立刻浮出水面。現在我們或許可以把金融也列入到我們要駭入的清單當中,我們正走向程式化的資本主義。˙私有化。電子貨幣在獲取、交付和形成的便利性使他成為私有貨幣的理想選擇。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發行2,140億日圓的電話卡,只不過是私有貨幣的一種有限類型。網路的法則是:只要電腦與電子貨幣相連接,擁有了電腦,擁有的就不僅只是印刷機,還包括鑄幣廠。準貨幣會突然出現在有信用的任何地方(也會在那裡消失)。  從歷史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的現代實物交易網路會迅速轉向使用貨幣交易;人們或許認為電子交易組織也會如此,但是電子貨幣系統所具有的隱密性可能不會遵從這一趨勢。準貨幣網路是否能夠浮出水面,是一個涉及到3,500億美元的稅金問題。  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是政府少數尚未被私有部門侵占的功能之一。電子貨幣將削弱這難以克服的障礙。這麼做將會為私有統治體制提供強有力的工具,而這些私有統治體制可能是由反叛民族的團體所建立,也可能是由世界大都市附近迅速增長的「邊緣城市」所建立。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機構電子貨幣進行洗錢已經超出了任何人的控制。 
第十七章〈開放的宇宙〉  柯扎指出,人類之所以追求像是牛頓的f = ma那樣簡單的公式,是因為他反映了我們內在固有的信念:宇宙是建立在簡約秩序的基礎之上。更重要的是,簡約對人類來說,他是很便利的。f = ma這個公式比柯扎的螺旋線怪物使用起來容易的多,而這也讓我們體會到那公式中所蘊涵的美感。在電腦計算機和計算器問世前,簡單的方程更加實用,因為用他計算更不易出錯。複雜的公式既累人又不可靠。不過,在一定範圍內,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並行計算機,都不會為繁複的邏輯所困擾。那些我們覺得既難看又讓人頭暈的額外步驟,他們能以令人乏味的精確性運行無誤。  儘管大腦像並行機器一般運作,但人類意識卻無法並行思考;這一大諷刺令認知科學家感到不解。人類的智慧有一個近乎神祕的盲點。我們不能憑著直覺理解或然率、橫向因果關係以及同步邏輯概念。我們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像他們那樣。我們的思維退而求其次選擇串行叙述——線性描述。那正是最早的計算機使用馮諾伊曼串行設計的原因:因為這就是人類的思維方式。  而這也再次說明為什麼平行電腦必須從進化而不是設計產生:因為提到並行思考,我們都成了傻子。電腦和進化進行平行思考;但意識進行串行式思考。思維機器公司的市場行銷總監詹姆斯.貝利在《代達洛斯》(Daedalus,麻省理工發行的藝術暨科學期刊,取名自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工匠)1992年冬季季刊裡寫了一篇極具爭議的文章,其中描述了有關並行計算機對人類思維的回彈效應的奇妙影響。文章篇名為〈我們先改造電腦,電腦再改造我們〉;貝利在文中指出,平行電腦正在開啟我們知識的新領域。電腦邏輯的新型態反過來迫使我們提出新問題和新視角。貝利認為:「或許世上還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計算方式,一些只有用平行思考才有意義的方式。」像進化那樣地思考也許會開啟宇宙的新大門。  約翰.柯扎認為,進化對於平行以及定義不明的問題的處理能力是他的另一個獨特優勢。教電腦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困難在於,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得明確地逐字逐句為他重新編程,才能解決我們遇到的每一個新問題。要如何設計電腦才能讓他自行完成任務,而不必每件事都要告訴他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柯扎的答案是進化。進化可以讓電腦軟體解決現實世界中,可能有一個或多個答案的問題。而答案的範圍、性質甚至值域有可能完全模糊不清。譬如:香蕉掛在樹上,摘取的程序為何。至今大多數電腦學習還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除非我們明確地在程式中提供一些明確的參數作為線索,諸如:附近有多少梯子?有長竿子嗎?  一旦定義了答案的界限,就等於回答了問題的一半。如果我們不告訴他附近有什麼樣的石頭,我們就知道不會得到「向他丟石頭」的答案。然而在進化中,則有這個可能。更有可能出現的是,進化會給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答案:使用高蹺、學習跳高、請小鳥幫忙、等暴風雨過後、生小孩,然後讓他們站在你的頭頂上。進化並不一定要昆蟲飛行或游泳,只要求他們能夠快速移動來逃避捕食者或捕獲獵物。像逃走這樣的開放問題,就會得出像是水黽用腳尖在水上行走或蚱蜢猛然跳起這些不同但明確的答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