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美的演化 : 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

  • 點閱:19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1)
  • 評論(0)
  • 評分(0)

除了「天擇」,「美麗」也在推動演化!

重新詮釋達爾文性擇理論的演化生物學鉅作,
解開天擇無法解釋的動物特徵與行為模式之謎。

★普立茲獎決選入圍
★《紐約時報》、《史密森尼》雜誌、《華爾街日報》2018年度選書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 力讚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動盪》作者 賈德‧戴蒙 推薦
★清華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Gene)導讀


從鳥羽特徵到求偶行為、人類的外貌改變與審美觀,
「性擇」為背後最為強大的驅動力量,
它不僅開創了這美麗多樣的世界,也為天擇的不足之處,指引出顛覆性的思路!

人們從未真正明瞭達爾文的偉大之處:他解釋了生物之美從何而來。
演化生物學界的主流意見認為,達爾文與華萊士共同倡議的天擇理論,足以解釋「生命之樹」的每一根枝幹與分叉:哪些物種會繁衍成長、哪些物種會終結滅絕,以及每個物種的演化特徵。

然而達爾文卻說:「每當我看到孔雀尾巴的羽毛,就覺得惶恐不安。」孔雀尾巴羽毛誇張的結構和顏色,顯然沒有任何有利於生存的地方,這和其他任何由天擇打造出來的遺傳特徵都不一樣。他苦思許久,終於有了新的看法:這是「性擇」發揮了作用。但對於認同他《物種起源》天擇理論的適應主義者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原諒的背叛。因此,達爾文的性擇理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經常受到誤解、排擠、甚至遺忘。

為此,耶魯大學鳥類學家、麥克阿瑟獎得主理查.O.普蘭力圖復興達爾文的觀點。憑藉在全球進行三十餘年的實地觀察研究,從嬌鶲與花亭鳥的肢體和羽色、求偶演示行為和築巢的裝飾品,還有雌雄鴨子的生殖策略和性衝突等行為,重新審視性擇理論的重要性。原來,審美能力與伴侶選擇是獨立於天擇之外,推動生物演化的驅力之一。所有動物的特徵與行為模式,都在天擇與性擇的光譜中取得平衡。

《美的演化》一書提出了嶄新且獨特的科學視角,不但藉以理解人類與美的演化過程,更能全面客觀地了解我們自己。

理查.O.普蘭Richard O. Prum


耶魯大學鳥類學教授,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他在世界各地進行田野調查工作,曾於中國研究過獸足類恐龍化石。2010年獲頒麥克阿瑟獎。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
近期翻譯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廚藝之鑰》、《醫學之書》、《章魚的內心世界》。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