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嬰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 點閱:37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瞭解孩子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觀察」。然而,「透過觀察幼兒來概念化所見的行為」與「持平常心觀賞孩子玩耍」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為了捕捉幼兒的行為、瞭解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及運用它來幫助幼兒整體性的發展與成長,我們該如何觀察?觀察什麼?觀察時應注意哪些?觀察後的資料如何詮釋?在此都有詳盡的說明。
本書新版共有 18 章,包含孩子從出生到 8 歲的人生階段。本版次增加了每一種觀察記錄法可能運用的許多資訊,並由一位虛構的學生以實際演練、思考判斷的方式,帶領讀者一起踏入觀察與記錄的真實領域之中。章末並提供讀者實作練習的機會,以及建構記錄工具所需的所有資訊及記錄的表格樣本。
本書是為任何對幼兒有興趣、或者從事幼兒相關工作的人所寫,可以幫助讀者習得如何觀察與記錄幼兒每天日常生活行為所需具備的知識或技能,對幼教老師或是父母都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籍。

瞭解孩子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觀察」。然而,「透過觀察幼兒來概念化所見的行為」與「持平常心觀賞孩子玩耍」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為了捕捉幼兒的行為、瞭解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及運用它來幫助幼兒整體性的發展與成長,我們該如何觀察?觀察什麼?觀察時應注意哪些?觀察後的資料如何詮釋?在此都有詳盡的說明。
本書新版共有 18 章,包含孩子從出生到 8 歲的人生階段。本版次增加了每一種觀察記錄法可能運用的許多資訊,並由一位虛構的學生以實際演練、思考判斷的方式,帶領讀者一起踏入觀察與記錄的真實領域之中。章末並提供讀者實作練習的機會,以及建構記錄工具所需的所有資訊及記錄的表格樣本。
本書是為任何對幼兒有興趣、或者從事幼兒相關工作的人所寫,可以幫助讀者習得如何觀察與記錄幼兒每天日常生活行為所需具備的知識或技能,對幼教老師或是父母都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籍。 原文序(Preface) 劉慈惠 譯任何一本書的「序」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通常似乎很少人會去讀它;雖然我覺得每一本書的「序」其實是很重要的。「序」提供作者一個機會去向讀者解釋:在書中會讀到什麼,以及說明作者寫或者沒寫什麼,背後的信念究竟為何。因此,我認為讀者如果沒有讀一本書的「序」,就對該書做評論,是不太忠實的作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部分的人無法先讀完整本書,才決定該書是否值得一讀。雖然我了解,沒有一本書可以提供讀者鉅細靡遺的資料,讓讀者去做出該書到底「值得一讀」或「不值得一讀」的決定,但是我想,讀一讀「序」,應該是讀者做決定的一個合理起點。適合閱讀本書的對象本書於1985年出版至今,適合閱讀本書的對象就沒有改變過。「嬰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原文書名為:Seeing Young Children-亦即「了解幼兒」,是為任何對幼兒有興趣、或者從事幼兒相關工作的人所寫,對這些人而言,知道如何觀察並記錄幼兒的行為是很寶貴的技能。需要如此技能的人,其範圍可謂相當廣泛,從醫生到專業保姆、幼兒教育工作者、學生、老師、父母、祖父母、兒童保護機構人員,以及需要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改變,以及如何有意義地去記錄那些改變的人。因此,雖然本書銷售的對象通常以兩年制和四年制的大(專)學生為主,但是它的用途及市場並不侷限在那範圍之內。事實上,隨興拿起本書閱讀的人,都可以在本書中發現很有用的資訊,這樣的資訊包括了解什麼是觀察、發展理論、應用各種觀察與記錄方法的練習等。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一開始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取代我在美國紐約一所大學(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Plattsburgh, New York)教授「兒童發展」課時所使用的教科書,因為我原先使用的教科書絕版了。由於我在課程中非常看重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使得我必須要找到一本可以滿足這個期望的教科書。而我發現,如果我想要學生培養我所強調的能力,似乎我必須要自己來寫這樣的一本書。而當我越投入時,我發現我們所需要了解的,遠比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要多出許多,因為一個人透過肉眼在環境中所搜集到的資訊,其實只是提供大腦建構意義的一些基本方向而已。而且,我也很快地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透過觀察幼兒來概念化所見的行為」與「持平常心觀賞孩子玩耍」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因此,「觀察幼兒」不應只是用來滿足一個人隨興所至的一種娛樂或消遣。當然,有時為了了解孩子的遊戲,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是遊戲,或者了解你眼睛所見的遊戲,是不是果真如你所見的如此那般?因此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在觀察方面有足夠的了解,而技巧也夠熟練,有時不經意的興趣可以變成一項很有意義的學習。本書的概念性基礎本書的基本概念植基於:相較於隨興的觀察,有意義的觀察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它和拿起照相機輕輕鬆鬆拍個照,完全是兩碼子事;因為照相機可以捕捉影像,但卻無法透露這個影像的意義究竟為何。人類的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可以捕捉影像,而透過眼睛與大腦的聯結,我們可以對眼睛所見的資訊賦予某種意義。人類除了視覺之外,還具有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其它傳達資訊給大腦的感官能力。正如在本書中所界定的觀察及各項練習,它們包含了如何刻意地去捕捉幼兒的行為、如何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及運用它來幫助幼兒整體性的發展與成長。因此,本書的寫作是為了幫助讀者習得如何觀察與記錄幼兒每天日常生活行為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本書的結構以及第六版增加了什麼?第六版的基本結構和前面幾版有些許的不同,最主要是我刪除了先前版本的第13章(記錄法應用實例)。在這一版本中,我將各種記錄法可能的應用和相關內容,直接放入該章節中。此版18章和先前版本一樣,仍然涵蓋了自嬰兒出生至8歲期間,那是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所定義是幼兒教育階段。有些本書的審查者曾建議我將本書的年齡範圍擴充至12歲(至小學6年級),我沒有接受這樣建議的理由有好些,或許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如果我把觀察的兒童年齡再多涵括4年,這樣就與「幼兒」(young children)的定義有所抵觸了。其次是因我撰寫本書最原始的初衷一直是針對一般幼兒的觀察,以及他們在較為自發性環境中所展現的自然行為,而不是在一般來說結構性較高的小學教室中的學童行為。最後一點最重要的理由是,觀察9歲、10歲、11歲及12歲孩子所需要的技巧,和觀察幼兒其實是相似的,或許其中主要的差異在於觀察者如要了解他們所看到的行為,則必須具備該階段學童的發展知識。這樣的知識相當於我們在15章到18章所呈現的背景知識一樣。在本書的第五版中,即便我尚未擴增以上所提及的內容,就已經有些老師覺得本書太厚了;涵蓋了比他們在課程中需要教給學生了解多出太多的資訊。但這不是個問題,我建議你儘管跳過和你的需求及狀況不相關的章節,因為本書中所介紹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可以獨立存在,例如,新生兒期可以與嬰兒期分開來研究和觀察,嬰兒期可以和學步期分開來,以此類推。當然,我希望讀者了解,在人一生的發展中,每一個後來階段的發展都是植基於前一個階段的。我相信第六版的一些改變,讓本書比第五版更具可讀性;因為其中增加了每一種觀察記錄法可能運用的許多資訊。那也是為什麼我會刪除第五版的第13章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讀者認為記錄法的應用並不合適把它集中放在特定的一章。在第五版的序裡我已跟讀者說明,本書所介紹的觀察與記錄幼兒行為的技巧,並沒有受到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讀者在進行觀察時所需要的基本工具仍然是一樣的,那就是眼睛、耳朵、頭腦、紙和筆,因此我沒有修改原本存在的一些觀察練習和內容;除了更新本書必要的參考書目外,第15章至18章保持了和第五版完全一樣的面貌。自本書第五版問世以來,這個世界的科技進步可謂神速;數位相機或攝影機已經相當普遍。有些人認為在觀察與記錄幼兒行為上,這樣的工具可以或應該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合理的推論下,相信有人會認為它們也該成為幼兒園日常學習活動中一項重要的設備。如果我接受這樣的觀點,那麼我應該要將「攝影機是觀察與記錄幼兒的方法之一」的概念加入本書的討論中,不過因為我並沒有改變我原先的信念:「攝影機不是不好、但也不是特別好的觀察工具」。再者,拍下的影帶還是得透過人腦去理解及詮釋。雖然攝影機具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它可以及時捕捉持續性行為中的一個片段,不過我覺得強烈主張用攝影機來記錄幼兒行為的人是很不切實際的,因為要一個人持續用眼睛盯著攝影機跟拍幼兒好幾個小時,是不大可行的事。因為有意義的觀察涉及廣而不定的場所,當行為發生在眼前時,觀察者必須有足夠的彈性做移動。當然我承認,如果拍攝的老師是一個技巧純熟的觀察者,那麼用攝影機來捕捉幼兒片段的行為,是可以成為一項有用的教學工具。因此,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對於攝影機的運用,除非是教學上需要,否則我並不建議讀者用它來進行觀察。觀察練習正如在第五版一樣,第15章至18章所介紹的各種觀察法,其練習的記錄表格放在各章的最後面。這些表格只是供讀者一些記錄工具的樣本,並不宜將之視為標準的表格形式。我相信有些讀者會想要把這些表格撕下來,直接在上面做觀察記錄,不過我認為這樣的作法有些不太可行,尤其是當觀察需要保留大量的原始資料、需要相當大量的書寫時,因為這些表格所提供的空間有限,觀察者所能記錄的資料十分受限。建議讀者參照本書的表格形式整理成更適用的記錄表格,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第1篇 概要第1章 導論第2章 成長與發展概論第3章 觀察兒童的一般性指引 第2篇 觀察的要素第4章 觀察的方法、行為、計畫和脈絡第5章 觀察與記錄法簡介第6章 敘事描述法第7章 時間取樣法第8章 事件取樣法第9章 日記式描述法第10章 軼事記錄法第11章 次數統計法或持續性記錄法第12章 檢核表法及評定量表法第13章 觀察行為的詮釋、觀察結果的應用及持續性的評量 第3篇 觀察練習第14章 觀察新生兒:出生到一個月第15章 觀察嬰兒:一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第16章 觀察幼兒:二至五歲 第4篇 兒童中期─學齡階段第17章 學齡階段:六歲兒童第18章 學齡階段:七、八歲兒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