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教育職場工作者的重要專業能力,目的不外乎針對文教環境及兒童心理的瞭解,以期在教育職場上做理想的判斷,可以依此設計教育的過程及效果。如果觀察僅做事實記錄而未做出合理判斷,尚稱不上完整觀察。在專業觀察中資料的蒐集有許多形式,例如軼事描述的記錄、深度訪談記錄、行為檢核表、行為評量表等。然而,這些方法或工具若只是停留在事實資料的蒐集,而未圖統整出文教環境的意義或兒童心理的佐證,就會落入流水帳,只是汲汲於工作而卻失去調理與意義。有關行為觀察資料之分析、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書提供具體詳盡的範例作為參考。觀察者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探討兒童發展之行為,在觀察者之主觀思維與客觀事實間搜尋意義,也就是以文化脈絡及兒童發展為架構,以看到兒童行為在文化環境互動中的持續之內涵,本書稱之為故事,是可以講述、溝通以及瞭解個案的依據。觀察需要練習才會達到專業的水準,也就是對行為下有意義的判斷,因此隨書附贈光碟,內容為觀察的影片共二十一段,提供讀者練習。
黃意舒學歷美國肯達基大學訪問學者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學士經歷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理事長稻江科技管理學院幼兒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弘光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中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