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 : 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 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 及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

  • 點閱:10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惡意,經濟學家也長期誤判的第四種行為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原因與其存在的意義你是否曾在要離開停車格時,因為在一旁不耐煩地等待的陌生人,內心突然一陣反感,甚至刻意放慢動作拖延時間?你是否曾因父母嘮叨叮嚀,便更想要反其道而行,即便那麼做對自己一點益處也沒有?你是否有時看見朋友失敗時,會在心中暗自竊喜?類似上述的這些情景你我一定都體驗過,然而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明明平時行事正義,邪惡的想法卻難免會浮上心頭?為什麼做出這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自己也無法獲得什麼好處,卻仍無法阻止我們不去做?再者,如果自然界傾向保留對生存有益的生物特徵,像是雙贏(利他又利己)、利他(不利己)、利己(不利他),為什麼我們得心中還是會出現邪惡的念頭呢(不利他也不利己)?本書以心理學、遺傳學、腦科學的觀點分析,列舉競爭的消費行為、惡性商業手段、煽動爭執、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時事和生活實例,抽絲剝繭,說明人們為何會不惜犧牲一些什麼,來造成別人的苦痛。作者將藉此書說明,人性中的惡並不是只有我們認知裡的陰暗面,而是惡意也在生活、歷史上扮演一大驅力;你將透過本書認識惡意的各種樣態,並在深刻了解如何以心理學及科學解釋它的運作模式與存在意義後,將惡意這把雙面刃,重新化為利器。

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Trinity College Dublin)臨床心理及精神醫學教授。他發表過諸多範疇甚廣的心理學研究論文,也經常為報章媒體撰文,文章可見於《新政治家》、《新科學人》、《新聞週刊》、《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獨立報》、《愛爾蘭時報》等刊物,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上的發表至今已獲超過百萬點閱。 鄭煥昇覺得兩點之間最近的道路不必然是直線,翻譯也一樣的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譯有《專業之死》、《萬物的價值》、《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從邪念到暴行》、《週四謀殺俱樂部》、《人但有追求,世界亦會指路》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