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休閒社會學 = Sociology of leisure

  • 點閱:52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第一章 休閒的社會學觀點  休閒社會學與休閒研究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是以社會學為基礎,而後者則是跨領域的。本書專注於休閒社會學,而非休閒研究。休閒現象五花八門,是現代社會愈來愈受到重視的一個領域。在經濟上,休閒本身即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在社會層面,休閒同樣透過每日生活中的活動形塑我們的內外在。有人將休閒當作工作之後的次要活動,有人卻將休閒當作意義的來源;本章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定義休閒的社會學意義,並作為揭開全書,讓讀者了解社會學究竟是如何看待休閒此一社會現象的序幕。第一節 休閒與社會學  與一般人對社會學的模糊了解相同,休閒領域的研究在社會學當中也是可稱模糊,以致於儘管國際社會學會(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SA)當中有此次領域,在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中卻沒有。相較於其他蓬勃發展、貢獻頗多的社會學次領域,休閒領域的社會學研究,無論在理論或是實證研究方面到目前為止,可說是相當的片段與不足,而且往往分布在其他相關領域,例如休閒研究或管理方面。以目前社會學及休閒研究在國內興盛的情形看來,比較完整的休閒社會學的教科書仍然不多註1。  反應於現實社會,相較於休閒,社會學家對工作、階級、權力、地位,乃至於現代化與全球化等概念的討論更有興趣,也認為這些是更重要的社會領域。也就是說,休閒一直不被視為最值得研究的社會現象。休閒現象是被社會權力和財富分配所決定的 例如Veblen(1899) ,是重要工作之餘的殘餘(見本書第2章)。就如英國重要社會學家Giddens說:「休閒一般僅被視為經濟、權力以及社會地位體系的附屬角色;後者則被視為是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引自Roberts, 1995)。此外,加以休閒是一個極為複雜萬端,非常不容易明確定義的領域,這也增加社會學家有效研究它的困難。  研究休閒無論其定義為自由時間之運用方式,或是其心靈狀態,或是其經驗品質等,其正當性在於此活動對於個人與社會是否有重要意義及影響。如果休閒活動,不論對個人或是對社會都不具有重大意義,對生活的其他層面影響也有限、甚至很小,那麼休閒就可以被視作殘餘而不重要的社會現象。反之,休閒就應該被視為重要的社會領域,值得並且應當加以認真研究。其關鍵在於──作為一個「因」,休閒對個人主觀上的意義以及客觀上對其他社會現象是否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人們投注在休閒上的資源,包括時間、金錢、體力,乃至熱情,都有增無減。因此,儘管休閒是否具有被獨立研究的價值,在過去似乎不無疑問,但是社會從工業社會變遷到後工業社會的過程,讓休閒對愈來愈多人,以及愈來愈大的社會層面上益形重要。在個人生存的意義上,休閒及其活動在人們對自我的定義與主觀的要求上與日俱增,這從各主要工業國家工作時間愈來愈短便可知曉。我國自從國民所得到達一萬美元以上,工時的調整與縮短便成為勞工界普遍的期望,從2001年開始並從48工時劇減到42工時。如果國民勞動生產力與國民所得能夠在未來繼續提高,工時的縮減與對休閒生活的要求也將與日俱增。即使在經濟領域,休閒的重要性同樣令人不容忽視──與休閒相關的服務業以及相關產品,往往占任何國家經濟產值相當大的比例。以2003年台灣國民旅遊為例,有超過一億人次的國民旅遊。若以每人次消費500元,那便是500億,若以1,000元計算,那便是1,000億;而旅遊僅只是所有休閒活動類型中的一種!  近年來休閒益發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面向,然而相關的研究卻仍然相當有限。休閒不再僅被視為是工作或者是其他社會領域的一個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其本身已經成為社會重要的一個領域,不但被其他的領域所影響、互動,亦可影響其他的領域。它是一個自主(autonomous)的領域,在經濟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在個人的生活品質與經驗追求上也有關鍵性的地位。休閒如何影響個人乃至社會?  「在你實際重新組織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時候,生活方式和觀念上的變化,就要影響到你如何花錢,個人也好,社會也好,都要受到影響。這樣一種變化,是靜悄悄地文化意義上的『革命』(實際上是靜悄悄的文化反「革命」),它不發宣言,不搞暴力,也不是政府工作報告和新聞聯播,而是在我們日常的交往?,在吃喝拉撒睡?,人際交往?,休閒時光的打發?,實際上就慢慢地改變了我們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黃平,2003)  休閒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在不同的社會、年代也都可能不同。近代歷史上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人們工作的時間愈來愈短,也就是休閒的時間愈來愈長;另一方面,休閒是一個無比龐大的產業,也因此造就了龐大的休閒相關產業以及從業人員。在工作時間愈來愈短方面,除了反映生產自動化與知識勞力重要性的提高外,也反映人們對休閒時間需求的提高。從社會變遷的觀點來看,現代人對現代社會與現代主義的粗暴野蠻,以及現代理性主義無能提供解答的失望,讓後工業社會的人們不再相信能夠由被社會制約的工作中得到一切答案。為數不少的人轉向休閒領域,殷殷期盼能夠得到他們內心對自我了解的答案。  另一方面,當休閒有負面影響時,其影響是很顯然的。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學生,可能翹課、不眠不休,對課業和家庭都有很負面的影響;流連於PUB的人們可能涉及藥物或是性濫交活動。不過,休閒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不只是因為它具有負面影響,否則不要休閒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休閒也可能可以令人舒暢身心、重新充電、再次出發,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但是休閒也不只是休息,依照一般的定義,它是對可自由運用時間有意識的使用。休閒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概念,休閒現象複雜萬端,又相當的零碎片段,想要作有系統的社會學討論,必須先對「休閒」這一概念作一討論。第二節 休閒的概念  根據韋氏線上辭典(Webster’s Dictionary)的資料顯示,「休閒」或「餘暇」(leisure)這個英文自可追溯自中古14世紀,其主要的意思是「免於活動所獲得的自由」(freedom provided by the cessation of activities),特別是指「非工作或執勤時之自由時間」(time free from work or duties)。這個詞也用來形容輕鬆或放鬆的狀態,而其相對的意義就是辛勤的勞動。探索字源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文字是人類文化的有形總結,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活動及概念的演變;另一方面也是有助於定義,而唯有明確的定義,科學的研究才有可能。另一種了解這個詞最流行的用法便是以網路搜尋「休閒」或是“Leisure”,可以發現主要以戶外活動、嗜好及旅遊為主。後者就是屬於一種外行人的定義,也反映了社會的趨勢與現實。  因此,休閒指的是屬於自己的時間,或是說自由的時間。這種定義的休閒,範圍可以非常的廣泛,因為雖然「休閒」一般是相對於「工作」,但是對於所謂工作狂(workaholic)的人而言,工作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同樣地,很多人以工作以及社會成就定義自我,一旦離開工作便惶惶然、茫茫然。在一些歌誦功成名就的雜誌或刊物上,常可看到諸如「工作是我最好的休閒」的說法。然而,為了研究上的必要,我們仍然必須依照人們的行為予以區分。另一方面,有關工作或休閒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也針對工作及休閒對人們的重要性多所著墨。有關工作與休閒的進一步對照,將於第2章中說明。  因此,狹義的休閒乃是指相對於工作的閒餘時間。休閒的趨勢,隨著勞工意識的強化,近代愈來愈受到重視。也有人聲稱──相對於近代資本家對勞工的剝削,這樣的趨勢只是一種回復到自然的狀態。儘管用狹義的休閒定義,並不表示休閒就一定是閒賦在家。休閒活動可能是坐在沙發上看一整天的電視,可能是躺在一個渡假小島上日光浴一整天,可能是爬山、潛水、打電動玩具、上網聊天、看書、觀光旅遊、集郵、逛街、購物……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對空閒時間(free time)的利用或不利用,都是屬於休閒的行為,因此休閒可以非常空閒,也可以無比忙碌;可以很放鬆,也可以充滿緊張與刺激。另一方面,人們從事休閒活動時,也有時間以及經濟資源上的限制,而且活動發生常常是在社會的範疇之中。因此,休閒絕非一個很容易就能夠清楚定義的概念。  這樣一種概念上的「休閒」(leisure),其範疇超過觀光(tourism)與遊憩(recreation),更超過餐旅(hospitality)。休閒的定義可以從休閒時所從事的活動、時間、地點、哪些人及其範疇(scope)來討論。對於休閒時所從事的活動,人們的回答包括日常活動,例如閒聊、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聊天或散步、陪小孩子玩、看電視、親密關係、逛街、購物、聽音樂、閱讀、上網瀏覽聊天、電動玩具、外出用餐、看電影、唱卡拉OK……等,也包括比較特別的活動,如運動、各種型態的旅遊及觀光、園藝、集郵、飼養並照料寵物等各種嗜好。這些還是最普遍的休閒方式,其他例如蒐集古董唱片甚至石頭、上網賭博賽馬、從事志工、攀爬百岳、品嚐紅酒好茶雪茄,甚至靜坐,如果要將比較特別或「另類」的休閒方式列出,那就等於是列出一張人生百態,幾乎不可能完整列出,也不可能完全想像得到。至於時間,週休二日或是寒暑假是最可能的了,但是下班放學之後,甚至上班時偷偷上網,莫不屬於此範圍;相同地,地點也是一樣,可能在海邊、家中,甚至是在床上。  休閒也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來加以定義,例如:將休閒當作是「屬於自己的時間」(free time),或是將休閒當作是一種「心靈的狀態」(state of mind),或是將休閒當作是一種「存在的狀態」(state of being),或是將休閒當作是「活動」(activities)。休閒學者Godbey從一個相當具有社會心理學意義的層面討論,並認為對於當代而言,休閒應可定義為:  「休閒是相對免於文化及物質環境所強加於人的外在力量之自由的生活,並因此能夠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而以個人所喜悅,直覺上富有價值,並且能夠提供信仰基礎的方式來行動。」(Godbey, 1999)  這樣的定義,事實上就如Godbey所承認是相當地西方式的定義,與西方的個人主義與近代對於自我及真實的追尋相當有關。這種定義是將個人與社會、真實與虛假、自我與集體做一個截然的區分。這樣的定義比較偏向於將個人視為一個行動的主體(agent),強調個人自主(autonomous)以及「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註2的部分。另一方面,社會學家認為人存在於社會之中,不論個人是否時時意識到這件事實,不僅影響我們,其實是貫穿我們的一切,包括意識與意志。因此,即使對於意義的追尋以及自我的探討,都存在著社會的背景與因素。這樣看來,相對於前者,社會學家對人性似乎比較悲觀,並不注重個人自由意志,而關注個人行為如何受到社會集體的影響。其實未必盡然。兩者從不同的觀點出發,都是試圖了解人類行為的原因與動機,也都看到了其中一部分。只要不要過度解釋因而犯下決定論(determinism)的錯誤,不同的觀點,甚至是適當的爭議,在社會科學當中都是有益的,因為真理愈辯愈明,而社會科學的真理不只一個。一、休閒的社會學定義  休閒社會學秉持社會學對人群及社會觀察和反省的旨趣,了解到社會因素與個人的不可分離,從區分人們的意識形態上加以考察,並且從其中發現隱藏在現象表面之下的「事實」或是一般人不容易察覺的現象之間的關聯。而這些所謂的「區分」,包括社會階級、性別、種族與文化、政治與權力、家庭生活與生命歷程、資本主義與休閒商品化、工作等等面向。  休閒社會學就如同社會學理論,能夠從微觀的角度來探討休閒現象的社會意義,也能夠從鉅視的角度來討論。微觀的角度可以協助我們了解個人的休閒體驗、少數人或小團體之間的互動與動態;這種角度以個人為主體,了解社會與個人如何互動、個人的休閒經驗、以及這種經驗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鉅視、結構的觀點,則以團體、機構或是組織,甚至文化乃至國家與全球的角度來觀照休閒此一社會現象;並了解這些超越個人的社會機制(social institutions)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因此,Kelly和Godbey主張休閒的社會學研究,應當既從社會現象面,也從個人經驗面來加以思考,並了解其間的辯證關係。  休閒的社會學觀點,和社會學的觀點相同,可以從結構與功能、行動詮釋及反省批判等三個角度來加以思考(請參閱附錄1)。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來看,休閒活動並非偶發的行動,而是具有其社會的意義與基礎,乃至其社會網絡。另一方面,詮釋社會學者的關切則是休閒活動行動者主觀的行動意義,究竟帶給這些行動怎樣的後果與影響。批判社會學的角度則著重於社會不平等對休閒在實質與意識形態層面的影響,以及其運作機制。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說,即使在社會學的領域當中,對休閒的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面向。社會學的初學者或是門外漢會因此對何謂休閒社會學感到迷惑,也就不難理解了。要想對休閒概念有較清晰的了解,必須要採取一種歷史觀點,並且對社會學有紮實的了解。  亞里斯多德最早將休閒定義為免於勞動的自由時間,並以其享受此自由時間為目的本身,同時邁向自我實現以及更好的社會。de Grazia(1964)也將其定義為:「一種存在的狀態,以其存在本身為目的,不為任何其他目的而存在。」也就是說,人們從事休閒活動,目的在於休閒活動本身所提供的樂趣或意義,而不是為了謀生或是得利。Kaplan(1975)再進一步將休閒區分為以六種人性假設為前提的定義方向:1.人文或古典定義:人類需要行動的自由。2.治療觀點:人們需要透過休閒自我療癒。3.量化模式:依照不同使用時間的方式而區分。4.制度概念:休閒是功能互補的社會機制所組成的社會系統的一部分。5.認識論的想法:依照不同文化價值而定義。6.社會學觀點:由社會行動者在社會範疇中所界定。  法國的休閒社會學學者Dumazedier(1967)則將休閒定義為與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不相關的活動,人們可以依隨自己的心意,或是為了放鬆自己,或是為了增廣見聞及主動的社會參與,而抒發的創造性能量。從這些討論當中,可以總結出休閒的三個主軸,即時間面向、體驗面向及行動面向:時間面向  就如同先前討論的,休閒最常被定義的方式便是「自由的時間」。在研究上,以時間定義最為簡明清晰。但是問題在於:  這種定義可能有性別歧視的傾向。例如,在以往假日通常是男人的麻將日,是女人的廚房工作日。儘管在近年來有些變化,在我國的農曆春節因為社會變遷的結果,除夕夜或是回娘家常常都轉往飯店或是餐廳,而不再自行炊事,但是在各種節慶的準備功夫上面,女性仍然扮演較重要的角色。  所謂的自由時間,定義相當含糊。究竟需要多自由,才叫做自由時間呢?因此有些學者偏好採用「自主時間」(discretionary time),著重在可自行支配與選擇。從1965、1975、1985年的資料顯示,美國人不分男女,在每週休閒時間運用上,觀看電視的時間遙遙領先,且有增加,占總休閒時間約37%的時間;其他休閒如訪友、閱讀則逐漸減少,談話、旅行、戶外活動則逐漸增加(Kelly & Godbey, 1992)。如果時至今日,又跨過了1995年與2005年兩個科技發展益加迅速的年代,如果有最新的資料,網路瀏覽的重要性與所占用時間應該是愈來愈多吧!  如何運用自己的暇餘時間,會對個人與社會造成各種的結果與影響,是行動影響個人與社會的例證。體驗面向  根據這個面向,休閒的定義在於其意義。對自由的感受、發自內在的動機、非工具性等等,以下引言可以為此觀點的註解:  「懶散永遠不是閒暇 作者按:leisure,一般譯為休閒 的同義詞,相反地,它幾乎是使閒暇成為不可能的一個路障。因此,我們大可把懶散界定為閒暇的闕如,是閒暇的相反。人只有在與自己合一的時候,閒暇才是可能的。正確理解下的閒暇,乃是一種心靈與精神的態度。它可以讓我們超越於日常生活之上,但與此同時,又會讓我們擁有一種能使日常生活活化和更新的能力。只有透過閒暇,『自由的大門』才會為我們敞開,而我們才能從工作世界逃脫出來。」(Joseph Pieper, 1952;摘自Vandenbroeck, 2000)  以上這種定義之下的休閒,與Csikszentmihalyi所說的「心流」(flow)或是「最佳經驗」(optimal experiences)類似,是指當專注於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時,所經歷到的最高愉悅,其著重點皆在於對意義的體驗。這種概念下的休閒,其主要問題在於──所有的「意識」都是正確的意識嗎?嗑藥產生的幻覺,是否也具有休閒的意涵?如果以亞里斯多德的定義,因為這種行為對個人的成長並沒有益處,因此並不能算是休閒。本書另有專章討論負面休閒,就對自由時間的自主使用來說,也算是一種休閒,但是卻是有害的休閒。行動面向  休閒除了具有意義之外,它幾乎無可避免地涉及行動。而行動則有經驗與社會兩個面向。Kelly與Godbey(1992)認為:「休閒是本身具有且創造意義的行動。它與其他種類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兩個重要面向:自決(self-determination)與經驗本身所帶有的意義。……休閒是本身含有基本意義之經驗的自決行動。」簡單地說,就是從事休閒的人們應該能夠從這樣的行動本身中獲致樂趣與滿足,而非為了外在的報酬或是動機而從事該項活動。而所謂的社會面向,則是指休閒行為有其社會因素、脈絡與限制,不是憑空發生的。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發現,其實歷史與學者對休閒定義的「期許」是非常高的。它必須是自主、自決、有成長與發展性、有樂趣、有意義的一種行動。在這種嚴格定義之下,可能連下班後無意識地觀看電視都不算是休閒。不過,事實上,研究發現人們工作之外做得最多的活動便是看電視(Abrams, 1995)。這似乎顯示──從事有意義的活動本身,且別無所求,對一般人而言,並不是一件很頻繁或容易的事情。二、休閒的歷史觀點  休閒及休閒概念的發展,隨著時代而不同。Kando(1975)說:「休閒的概念是與歷史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連的。」(引自Stokowski,吳英偉等譯)。以台灣而言,追隨在西方社會之後,逐漸邁入現代化國家之列,而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與對生活環境及品質的要求提高,相較於奮力邁向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只注重經濟發展、其他皆可犧牲的態度,休閒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愈來愈重要的思考與活動。人們開始有餘裕思考為了工作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也同時發現休閒相關的活動與產業本身就具有龐大的商機。休閒當然不是近代才有的概念,但是近代幾百年間社會結構的鉅大轉變,讓社會生活的所有面向在短短的時間內(圖1-1),產生了遠較以往更為劇烈的變化,因此討論休閒的歷史觀點,事實上也是在討論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以及休閒活動變化對社會雙向之間的影響。  所謂休閒的歷史觀點,就是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觀看休閒活動。由於各種外在情勢的變化,休閒活動不論從時間運用、長短、休閒活動的內容與方式、休閒活動的對象等,都必然面臨極大的改變(圖1-2、圖1-3)。社會學應該是一門歷史的學科,因為社會變遷本身就是社會學最關注且投注最多心力之一的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社會學最重要的關懷;主要的社會學家從古典的馬克思、韋伯、涂爾幹,到近代描述現代化及其過程、全球化、後現代主義以及社區解體等觀念的學者(Inkeles, 1985;Bauman, 2000;Bellah et al., 1985;Polanyi, 2001),都以社會變遷作為其論著的核心,也同時對人類社會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相同地,休閒活動的歷史演變是很明顯的事情。全球大眾的觀光旅遊,一直要到近代大型、遠程、快速運輸交通工具的發展才普遍化,而且還要配上各種旅行事業的發達。以往的長程旅遊,基本上都是休閒遊憩之外的動機,例如宗教、教育等,並且是貴族與上層階級專屬的活動。  以台灣的觀光發展為例,近年經歷過幾次大變化。自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到2004年,每年出國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7,780,652人次(觀光局網站,2004),對我國國民開廣國際視野具有決定性的正面影響,但是也導致巨大的外匯支出(或不妨將之視為投資)。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政府相關公共政策的推動與影響,其中包括2002年全面實施的週休二日及2003年開始實施的軍公教人員「國民旅遊卡」政策,都對我國國民旅遊以及國際觀光飯店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王翊安、李力昌,2004)。這些變化一方面帶來商機,另一方面也對我國遊憩區造成了相當的挑戰,乃至對我國的地形地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以下將就科技的影響、都市化的影響及休閒的商品化三方面來討論休閒的演變。科技的影響  重要科技之發展對休閒型態,乃至社會型態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而且這類重要科技的發展與普及似乎有愈來愈快的趨勢。電話的發明花了約37年才受到美國25%家庭的採用,電視則是25年、收音機22年、電腦16年、網際網路則約7年(Lind et al., 2003)。包括這些在內的很多其他科技產品,對人類的生活乃至休閒活動都有重大影響,它們改變了某些活動方式與內容。例如:電視不僅讓美國的職業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實際上它也導致了休閒活動的私有化(privatization),讓人們大多數的休閒時間從與友人互動,轉變為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矛盾地,恐怕也讓一般人更少運動(Kelly & Godbey, 1992)。汽車的發明及普及,讓休閒的空間大為擴張,這與飛機普及作為大眾旅遊工具的影響是相似的。音樂設備的發明,例如收音機與留聲機,使得音樂會從貴族菁英的活動,變成人人待在家中即皆可享受的樂趣;電視遊樂器的發明與愈來愈精緻化,及其擬人生動的遊戲內容,讓很多青少年沉浸於虛無飄渺之中;網路的發明與普及有相同的效果,一方面帶來了無比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導致網路上癮的負面後果。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們的內心。都市化的影響  與科技影響攜手並進的是都市化的影響。以往人類社會的集中情形,與後來的演進是有所差異的。過去大多數人以農業為業,集中在鄉村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同時,人們集中到都市,他們可利用的空間變小,與人互動的方式不同了,甚至互動的對象都改變了──從有血緣關係的他人,變成大多已沒有這種天然連帶關係的人為主。為了潤滑狹小空間內可能引發的問題與衝突,各種規劃好的活動便被設計來整合人群。休閒在此發揮了整合社會、降低衝突,引導人們精力與情緒發洩的管道的功能。休閒被予以妥善規劃,並且轉換為商業機會。科技發展與都市化一起攜手,讓現代人的休閒從社區轉為家庭,從公眾轉為私密,從依賴他人轉為依賴非人的技術(Kelly & Godbey, 1992)。這些對人們的休閒方式、對象及互動方式,必然帶來決定性的改變與影響,並且一去不回,好壞也有待未來的證明。休閒的商品化  誠如先前所討論,休閒在歷史上曾被視為是貴族才能夠享有的特權,而且是一種在免除於日常責任之後的活動,能夠因此在未來對個人以及整體的福祉有所貢獻。對休閒此一概念同樣地強調的是──休閒乃是其本身之目的所在,並非為了獲取任何的利益或是其他的意圖與目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力量橫掃世界,幾乎任何的機制都不敵市場的金錢力量,必須向這樣的力量俯首稱臣。這樣的結果,讓很多原先被認為應有其本身目的與意義的現象,包括文化、知識、權力,甚至情緒等,都無法逃脫,每一件事都可以用金錢計價。這種不幸的發展,卻也同時有著便利經濟的結果。今天的休閒活動,以旅遊和戶外活動為例,可以在市場、網路,乃至電視上輕易而方便地選擇與購買,甚至包括保險。休閒的活動被加以包裝銷售,不知人們的內心是否也同樣地被資本主義的力量所形塑和宰制?答案其實是很明顯的。享受便利與流行之時,就像Dr. Moorehead在他那一段著名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矛盾」(Paradox of Our Age)話當中所說:「我們可以享受的生活便利日益增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卻日趨減少……。我們購買了很多,可從中得到的樂趣卻很少。我們閒暇多了,樂趣卻少了……。」  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如果社會學能夠讓人們對生活與生命價值部分的反思與檢討,那可能是它最大的價值了!三、相關概念之區分  休閒與幾個相關概念常常會有令人混淆之處,包括遊憩(recreation)、觀光(tourism)、旅遊(travel)、遊戲(play)等。要想正確理解休閒,除了上述針對休閒概念及定義的討論,這些相關概念的釐清也是必要的。遊憩  遊憩(recreation)顧名思義,re-create指的是重新創造、復原及恢復的意思。通常它是指自工作的疲憊當中復原,恢復身心靈的完整。因此,遊憩常常是指有社會目的以及組織的活動。休閒可能有正面也有負面,但是遊憩就通常是對個人或社會皆有益的活動(Kelly & Godbey, 1992)。  de Grazia(1964)認為遊憩是一種讓人們工作之餘可以獲得休息的活動,讓人們能夠得到更新,從工作的疲憊當中復原;也就是讓生活能夠在工作與休息之間得到均衡的活動。其次,社會組織對遊憩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遊憩是一種理性化的休閒,它是例行化的享樂。因此,Kelly與Godbey(1992)將遊憩定義為:「一種志願而非工作性的活動,它被組織來達成個人及社會的利益,包括休息復原與社會整合。」觀光  本書將在稍後專章討論觀光社會學,深入討論觀光之定義及其社會學意涵。在此僅區分其與休閒及遊憩之異同。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對觀光的定義為:「一種利用休閒時間的方式,從事與旅遊相關的活動(A way of using leisure, and also with other activities involving travel)。」  幾乎所有對「觀光」概念作討論的中文書籍(陳思倫等,1995;楊明賢,2002;蘇芳基,2002),都一致主張觀光是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所從事的活動。雖然目前有一種新的觀光型態「商務觀光」興起,也就是來往於國際間從事洽商的人士,在商務之餘順道渡假(陳淑芳、劉沛伶,2003),其本質仍然是利用閒餘的時間觀光,以節省專程之旅費與時間,因此仍然屬於休閒的範疇;依據一般對休閒的普遍定義,觀光可說是休閒活動的其中一種註3。當然,這是指就實際活動內容而言;在概念上,觀光和休閒當然是有不同的指涉,可以說「觀光」所指涉的現象較「休閒」概念更加特定,而後者的指涉範圍則相當廣泛。遊戲  遊戲通常是一種脫離了現實,不同於尋常的世界。遊戲本身有時候比實際生活更加地有意義,因為它可以讓人們看見平凡生活當中的規則與意義。  以網路遊戲或是電腦遊戲來說,其中令許多人沉迷的戰略遊戲就是一種不尋常的世界,讓遊戲者可以縱橫歷史,扮演不同的角色。遊戲既可能是突發性的,也可能是高度規範的。它可能包含自由,也可能有依循的規則。小孩子玩扮家家酒遊戲可以天馬行空,卻往往反映成人的世界,或是內心的焦慮,或是某種渴望。遊戲往往被視為兒童學習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最重要方法與過程,在遊戲中了解成人世界的規則,在可以嘗試錯誤的狀況下,模擬並預先練習未來的人生。例如:玩大富翁(Monopoly)玩到破產,對人生可沒有什麼太大影響;變成想像中的大富翁亦然,但是卻可以由其中學到成人世界的規則。因此,遊戲富有成長與發展的意味,它一方面有各種規則與限制,另一方面又充滿了自發與創造力。  遊戲和休閒相同,也是以其自身為活動的目的,而非為了其他外在因素或是動機。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