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及的是殖民情境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寺院」(西方的教會)、「洞穴」、「廟宇」。佛氏宣稱這三者代表印度一年的三季:冷季、熱季、濕季,批評家認為這正是黑格爾的正反合的篇章結構。
「寺院」代表正命題,提出東/西、英/印之間協商及溝通之可能性。但實際上英國人從未有想搞懂印度的風俗民情。因進入「洞穴」後而產生的恐懼隨之而來,於是各種問題衝不斷發生。而在從中找到一種和諧穩定因子,建立彼此的人際關係。最後到達「廟宇」的嘉年華,讓人認識印度的神聖不可侵犯,隱含著印度必須獨立,以健全印度自身的「印度性」,由此才能與不協調的「英國性」區分起來,惟有如此英印之間在各自獨立,打開心扉才能彼此認識,再做朋友。
佛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
生於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畢業。年少時即開始創作,作品包括六部長篇小說及多部短篇小說。其中《印度之旅》、《窗外有藍天》、《此情可問天》和《墨利斯的情人》,都曾改拍成電影,享譽國際。此外,他還發表過諸多關於社會、政治、哲學方面的論文。獲英國女皇頒發平民最高榮譽勳章。晚年,于劍橋大學當駐校作家,以九十一歲高齡逝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