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 : 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

  • 點閱:25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你有看過這麼棒的獨角獸嗎?如果沒有,現在讓你看看。

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作者《新聞週刊》《富比世》資深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編劇————丹.萊昂斯Dan Lyons————
被傳統媒體裁員的50歲加入熱門新創公司HubSpot的大冒險♥
新創公司到底都在搞什麼?
▌本書有趣、好讀得讓你欲罷不能⋯⋯涉及今日大型科技公司裡的偽善,和有如邪教般的狂熱。——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貝佐斯傳》作者
▌以其註冊商標的機智與透徹的分析,萊昂斯對矽谷的現況做了我們迫切需要的記述。本書暴露出許多科技公司愚弄大眾也愚弄自己的方法。——艾胥黎.范思 Ashlee Vance|《鋼鐵人馬斯克》作者
● 迅速登上《紐約時報》即時暢銷書榜!● AMAZON網路書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書● 《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新聞週刊》、《娛樂週刊》、《洛杉磯時報》、《科克斯評論》、《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Recode、Business Insider、Mashable⋯⋯好評推薦!
丹.萊昂斯在二十五年的職涯最高峰時是一位雜誌記者——直到某個週五早上他接到一通電話:好日子就此結束。他被裁員了。「我想,他們只是想僱用更多年輕人。」他在《新聞週刊》(Newsweek)的上司告訴他。
總之,50歲、家有妻子和兩個小小孩的萊昂斯被炒了。但他起了一個念頭。萊昂斯長期以來報導矽谷和科技業崛起的新聞,他想,何不乾脆加入它?波士頓的新創公司HubSpot當時已籌募一億美元創投資金,他們以一堆股票選擇權提議萊昂斯加入公司,給他一個曖昧的「行銷研究員」頭銜。反正,他又有什麼好損失的?
不幸的是,打從第一天上班起,萊昂斯的內心就不斷冒出「幹—幹—幹—」的小聲音。
HubSpot的人都是堅貞不移的信徒:他們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使命——藉由銷售垃圾郵件。辦公室的氣氛有如兄弟會和邪教的混合——派對從週五下午四點半開始,並持續通宵達旦;淋浴間成了砲房;伏地挺身俱樂部中午在大廳集會;一旁的「內容工廠」裡,玩具槍戰也正戰火方酣。部門舉行「走路會議」;丹的老闆經常不在,卻不時發給大家某個員工已經「畢業」(意即被開除)的神祕電子郵件。處在這場混亂中的丹,是HubSpot員工平均年齡的兩倍,老到可以當大多數同事的爸爸。
萊昂斯敘述他在HubSpot得意與失意的熱鬧故事,並尖銳地分析新創公司的世界,以及公司創辦人和創投資本家如何以近乎串謀的手法,只求為拙劣的點子創造最高的報酬。他們以浪費的福利吸引剛踏出校園的員工,而每個員工則只求在公司待得夠久、能等到公司完成掛牌上市,兌現手中的股票。
作者在書中描寫的角色包括邪惡的天使投資人、追逐流行的創投資本家、創業家,和想創業卻始終為人作嫁的部落客與兄弟程式設計師、攀權附勢者和反社會者⋯⋯,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第二次)科技泡沫世界裡的眾生相。

你有看過這麼棒的獨角獸嗎?如果沒有,現在讓你看看。

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作者《新聞週刊》《富比世》資深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編劇————丹.萊昂斯Dan Lyons————
被傳統媒體裁員的50歲加入熱門新創公司HubSpot的大冒險♥
新創公司到底都在搞什麼?
▌本書有趣、好讀得讓你欲罷不能⋯⋯涉及今日大型科技公司裡的偽善,和有如邪教般的狂熱。——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貝佐斯傳》作者
▌以其註冊商標的機智與透徹的分析,萊昂斯對矽谷的現況做了我們迫切需要的記述。本書暴露出許多科技公司愚弄大眾也愚弄自己的方法。——艾胥黎.范思 Ashlee Vance|《鋼鐵人馬斯克》作者
● 迅速登上《紐約時報》即時暢銷書榜!● AMAZON網路書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書● 《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新聞週刊》、《娛樂週刊》、《洛杉磯時報》、《科克斯評論》、《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Recode、Business Insider、Mashable⋯⋯好評推薦!
丹.萊昂斯在二十五年的職涯最高峰時是一位雜誌記者——直到某個週五早上他接到一通電話:好日子就此結束。他被裁員了。「我想,他們只是想僱用更多年輕人。」他在《新聞週刊》(Newsweek)的上司告訴他。
總之,50歲、家有妻子和兩個小小孩的萊昂斯被炒了。但他起了一個念頭。萊昂斯長期以來報導矽谷和科技業崛起的新聞,他想,何不乾脆加入它?波士頓的新創公司HubSpot當時已籌募一億美元創投資金,他們以一堆股票選擇權提議萊昂斯加入公司,給他一個曖昧的「行銷研究員」頭銜。反正,他又有什麼好損失的?
不幸的是,打從第一天上班起,萊昂斯的內心就不斷冒出「幹—幹—幹—」的小聲音。
HubSpot的人都是堅貞不移的信徒:他們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使命——藉由銷售垃圾郵件。辦公室的氣氛有如兄弟會和邪教的混合——派對從週五下午四點半開始,並持續通宵達旦;淋浴間成了砲房;伏地挺身俱樂部中午在大廳集會;一旁的「內容工廠」裡,玩具槍戰也正戰火方酣。部門舉行「走路會議」;丹的老闆經常不在,卻不時發給大家某個員工已經「畢業」(意即被開除)的神祕電子郵件。處在這場混亂中的丹,是HubSpot員工平均年齡的兩倍,老到可以當大多數同事的爸爸。
萊昂斯敘述他在HubSpot得意與失意的熱鬧故事,並尖銳地分析新創公司的世界,以及公司創辦人和創投資本家如何以近乎串謀的手法,只求為拙劣的點子創造最高的報酬。他們以浪費的福利吸引剛踏出校園的員工,而每個員工則只求在公司待得夠久、能等到公司完成掛牌上市,兌現手中的股票。
作者在書中描寫的角色包括邪惡的天使投資人、追逐流行的創投資本家、創業家,和想創業卻始終為人作嫁的部落客與兄弟程式設計師、攀權附勢者和反社會者⋯⋯,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第二次)科技泡沫世界裡的眾生相。 作者簡介丹.萊昂斯Dan Lyons
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科技編輯、《富比世》(Forbes)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編劇,也是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The Secret Diary of Steve Jobs)作者。萊昂斯經常為《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浮華世界》(Vanity Fair)、《連線》(Wired)和《紐約客》(New Yorker)等重要媒體撰稿,著有《老子賺翻了》(Options)等書。現居麻州溫徹斯特。
http://www.realdanlyons.com
譯者簡介吳國卿
臺北市人,1956年生,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主要譯作有《下一波全球貨幣大崩潰》、《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政治如何搭救經濟?》、《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 文案的美負責人|林育聖天使投資人與BVG創辦人|徐有鍵SOHO社群經營者|張嘉玲立法委員、TEDx Taipei創辦人暨TED亞洲大使|許毓仁體適家運動科技創辦人|詹益鑑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好棒棒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丹.「假伯斯」.萊昂斯在他的前僱主HubSpot那裡點了一把大火,大到整個矽谷都能清楚地看到煙了。本書有趣、好讀得讓你欲罷不能,而且可能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涉及今日大科技公司裡的偽善和有如邪教般的狂熱。——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貝佐斯傳》(The Everything Store)作者
以其註冊商標的機智與透徹的分析,丹.萊昂斯對矽谷的現況做了我們迫切需要的記述。本書暴露出許多科技公司愚弄大眾也愚弄自己的方法。萊昂斯為一個正要瘋狂的世界打了一劑還神針。——艾胥黎.范思 Ashlee Vance|《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作者
丹.萊昂斯深入一家使用「世界級行銷思想領袖」等詞句的公司,讓我們看看這種科技新創公司會有多荒謬、浪費和幼稚。更棒的是,萊昂斯以他招牌的諷刺和爆笑的語調寫了這本書。——尼克.畢爾頓Nick Bilton|《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科技專欄作家
只把本書歸類為美國職場批評書籍將不夠完全,因為這也是一本社會批判之書,書中探討在一個極力追求IPO、具有超級侵略性的新創企業文化中,較資深員工被看待和評價的方式。換句話說,它會你讓你笑,也會讓你思考。我在不到一天內看完這本書,並大力推薦它給擔心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菲爾.賽門Phil Simon|《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除了既有的伏泰爾(Voltaire)、塞萬提斯(Cervantes)、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和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一脈相傳的嘲諷傳統,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數位時代之聲。——《新聞週刊》(Newsweek)
正如湯姆.沃爾夫(Tom Wolfe)在一九八○年代嘲諷了華爾街,萊昂斯也在矽谷放了一把小火。——《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好笑到爆。——卡拉.舒維瑟Kara Swisher|科技新聞網站Recode
笑掉牙的好笑。——《紐約時報》
好笑,而且令人大開眼界。——知名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
令人不安,卻又好笑⋯⋯一本冷靜觀察的書⋯⋯結局精彩且詭異⋯⋯沒有比這更令人滿意的結局了,即使是HBO的電影也比不上。——德懷特.賈維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是今日有關矽谷的書中最精彩的⋯⋯本書既好笑又恐怖,是內部人從外部人的觀點看一家科技新創公司。然而它不只是萊昂斯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記述,而是廣泛地描寫一種看起來像建築在金融流沙之上的企業文化。——《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身為諷刺部落格「假伯斯」(Fake Steve Jobs)幕後作者的萊昂斯,無法想像有個地方像HubSpot那樣麼適合演搞笑模仿劇。所有萊昂斯描述的時髦辦公室空間、無能的管理、以及滿腦子怪異想法的員工,在他可笑而令人不安的揭露之下,就像一齣照劇本演出的滑稽劇(萊昂斯也為HBO的《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寫劇本)。⋯⋯這是針對當前新創公司「泡沫」和它所製造的青少年企業文化,所做的精確而嚴厲的記述。——《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嚴厲而好笑⋯⋯像影集《矽谷群瞎傳》,本書活逮了笨拙、虛偽、欺瞞的科技文化。——《紐約郵報》
如果你在科技業工作或投資科技業,特別是新創公司,務必閱讀本書。不只是讀讓HubSpot及其同類在他們靠集體包裝才能如此炙手可熱的企業陰謀、偽善、和荒唐的故事⋯⋯萊昂斯也鮮活述說年輕一輩的員工淹沒在一個被無限上綱的「企業文化」,因而製造出他們在很多年後才可能察覺的年齡歧視。這不僅是今日科技公司的真實問題(雖然備受忽視),而且隨著數位人口持續老化,問題將日益嚴重。——丹.普利馬克Dan Primack|財星網站Fortune.com
本書作者以知名科技記者和諷刺作家的觀點,對新創公司狂妄、傲慢和集體思考的瘋狂世界,提供一個令人大開眼界和匪夷所思的記述。——知名科技網站Mashable
精彩之作⋯⋯《獨角獸與牠的產地》以探討新創企業文化及其對勞工的影響而值得一讀⋯⋯本書讓我擔心新創企業文化——從Google式的員工福利、零工作—生活平衡,到企業啦啦隊,以及對「使命」的邪教式狂熱——已變成許多大公司的渴望。新創企業文化最糟的部分是只顧經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視員工為可任意拋棄的,這種做法特別恐怖,而萊昂斯以吸引人的方式嚴厲抨擊這個問題⋯⋯本書將可警惕那些誇大和簡化千禧年世代職場境遇的劣作。——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財星網站Fortune.com
萊昂斯找對了公司,身為資深諷刺作家,他深諳把素材變成黃金的藝術⋯⋯但本書不只是科技泡沫可笑扭曲的記述,萊昂斯使用他愈來愈清晰的透鏡,照映出矽谷更廣大的怪異現象。——《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乍看似乎賞心悅目的新創企業文化⋯⋯但本書有些部分讀起來,會讓任何使用互聯網的人背脊一陣涼意。——《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科技業需要更多像萊昂斯這樣願意刺破虛偽、荒唐的估值、不公義和表裡不一的作家。——MarketWatch
可笑⋯⋯非讀不可,不僅是有關真實的矽谷,也包括華爾街⋯⋯極有娛樂性、令人極度不安的故事,討論的是貪婪、不當取財、可能的脅迫、行銷和內容的謊言、蠢才當道、投資人狂熱、超級有錢人只想從中牟利等主題。鄉親們,那不只是矽谷夢,那也是美國夢。——克里斯.泰勒Chris Taylor|知名科技網站Mashable「本週技客書選」
這本幽默、文字清新的回憶錄是一個高貴文學傳統的一部分:不滿的前員工爆內幕。這個類別包括一些經典的非小說書籍,如德羅寧(John DeLorean)的《晴朗之日你可以看到通用汽車》(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General Motors,談論70年代通用汽車的沒落),以及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老千騙局》(Liar’s Poker,描述所羅門兄弟公司在80年代的榮景)。——《哈佛商業評論》
本書⋯⋯提供未加掩飾的內部人對科技新創業者的看法⋯⋯對任何在科技新創公司工作,或想創立新創公司的人,本書都是非讀不可,就像《One L》是法律學生必讀的書⋯⋯本書是進入科技新創企業世界的理想入門書。——莉莉.洛克威爾Lilly Rockwell|《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萊昂斯來自內部的高水準報導,對當前環繞科技新創企業的文化,做了好笑且觀察入微的記述。但除了娛樂性外,萊昂斯的書也充滿對創立這些公司的創業家,以及資助他們的眾多公司的分析。——《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過去十年,我把人生花在寫作有關科技業的諷刺文章——先是為部落格寫貼文,後來寫了一本小說,晚近則為一個電視節目編劇。但我在那些虛構的記敘裡瞎掰的東西,完全比不上我在一家真實的科技公司工作的荒謬遭遇,那是一家叫HubSpot的軟體公司。本書是我在那家公司工作的記述,而且這不是一本諷刺小說。《獨角獸與牠的產地》(Disrupted)寫的都是真正發生的事,書裡有些人我使用真名,但大多數人我為他們取了假名和綽號。有些現任和過去的HubSpot員工同意接受寫作本書時的採訪,唯一的條件是我們的談話不列入記錄。有些人完全迴避與我談話。有時候我想他們的顧慮很可笑,但後來我發現,這些人怕我可能是對的。
在業界術語方面:當我用「矽谷」(Silicon Valley)這個詞時,我指的並非狹義的具體地理位置——舊金山和聖荷西間六十哩寬的半島,一些最早的科技公司創立的地方。我指的矽谷就像好萊塢或華爾街,是一個產業的統稱,它存在於洛杉磯、西雅圖、紐約、波士頓等無數個地方,當然也包括舊金山灣區。
我使用「泡沫」這個詞,不但是指一些科技新創公司股價狂飆時的經濟泡沫,也是指一些科技業人士的心態,那些真正相信並飲用酷愛(Kool-Aid)飲料的人,那些住在自己的過濾泡、自我感覺良好、對批評無動於衷、對現實有免疫力,完全無視於外界認為他們有多可笑的人。
我在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間工作的HubSpot,是這個泡沫的一部分。2014年11月,這家公司成功地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今日的股票市值將近二十億美元。但本書談的不只是HubSpot。這是一個你在五十多歲時嘗試重新出發、想開創一個新職涯可能會碰到的故事,特別是在一個大體上敵視老員工的產業。這個故事談到職場本身的改變,以及一些宣稱要「讓世界變更好」的公司事實上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
矽谷充斥著神話和神話製造,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想提供一個較現實的觀點,以便透視一家「獨角獸」(unicorn)新創公司裡的生活,並戳破有關英雄創業家的流行神話。HubSpot的領導人並不是英雄,而是一群熱愛吹噓的推銷和行銷人員,他們藉由編造一個有關神奇轉型科技的故事,和出售一家尚未獲利公司的股票而致富。
本書的核心故事是我嘗試從一個新聞記者轉型成一家軟體新創公司的行銷專業人士,並在這個令我感到既痛苦而謙遜的過程中的自我發現。我希望我的故事提供一個早就應該有人提出的幕後觀察,讓人們得以一窺在科技業暫時瘋狂——我也差不多如此——的期間,一家新創公司內部的生活情況。 ▌各界推薦
▌作者序
前言|歡迎光臨內容工廠一|擱淺的白人男性二|當鴨子呱呱叫三|HubSpot是什麼? 四|好快樂!!好棒棒!!新創狂熱教派   五|Hub語   六|邪教教主有一隻棒呆的泰迪熊 七|我們得讓部落格看起來笨很多   八|庸才當道九|我犯了一個大錯十|鍋爐房裡的生活十一|OMG萬聖節派對!!!十二|「新工作」:員工只是小工具十三|科技圈的朗勃根帝十四|見見新上司 十五|巴茲爺爺十六|把儀式性羞辱當作治療十七|一團混亂的鬧劇十八|紙牌屋十九|老男人向西行二十|眼鏡混球二十一|不好意思,但請你滾出公司好嗎?二十二|集客大會二十三|逃逸速度二十四|如果我能有顆「心」二十五|畢業日
▌後記 前言|歡迎光臨內容工廠
如果你拍一部有關一個被裁員、慘兮兮、50幾歲、已沒有機會在職涯重新來過的人的電影,第一幕開始可能像這樣:在4月一個早晨,陽光普照但天氣涼爽,冷風吹過麻州劍橋的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一個男人——留著一頭樣式過時的白髮、戴著角質眼鏡、穿著長袖襯衫——把他的速霸陸Outback汽車開進一個車庫,用手帕擦擦汗,抓起他的手提電腦背包,走向一棟整修得光鮮亮麗的古老紅磚建築的前門。時間是2013年4月15日,而那個人就是我。我正準備第一天到HubSpot上班,那是我做的第一個不在編輯室的工作。
HubSpot的辦公室佔據一座19世紀家具工廠的數個樓層,舊工廠已被改造成新創科技公司看起來應該有的樣板:外露的屋梁、毛玻璃、大中庭、懸掛在大廳的現代藝術。搭電梯來到三樓,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一部分的我仍然不敢相信我辦到了。九個月前我突如其來地丟了紐約《新聞週刊》的工作,我很害怕再也找不到工作。現在我即將成為東岸最紅的一家新創科技公司的行銷人員。只有一個小問題:我對行銷一竅不通。在我經歷面談和說服他們僱用我的時候,這似乎不是什麼大問題。現在我不是那麼有把握了。
我安慰自己,別忘了HubSpot似乎對能招募我加入公司很興奮。行銷長克蘭尼姆(Cranium)在HubSpot部落格上寫一篇文章,宣布他們已僱用我。許多科技部落格也報導這位52歲的《新聞週刊》記者離開媒體業,轉而為一家軟體公司效命。
但當我走近HubSpot的接待櫃檯時,發生一件怪異的事:沒有人知道我要來。接待員潘妮看起來就像個高中生,她不知道我是誰,或我來幹什麼。她皺著眉頭把視線移開電腦看我:沒有人通知她。這很奇怪。我不期待有樂隊和汽球,但我猜想有人(可能是我上司)會在我第一天上班時來帶領我。
「我是來為克蘭尼姆工作的。」我告訴潘妮。
克蘭尼姆是個大塊頭、娃娃臉的傢伙,快40歲,曾在大學的美式足球隊擔任線鋒,現在看起來仍像個運動員。他在HubSpot官方的管理團隊照片中穿著一件敞領牛津衫和一件白色T恤,像個滿臉橫肉的兄弟會小子。形式上他是僱用我的人,但決定是由HubSpot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哈里根(Brian Halligan)和科技長夏哈(Dharmesh Shah)做的。哈里根和夏哈並未召募我;是我招募他們。我在LinkedIn的求才張貼上發現HubSpot有兩項職缺,最後與哈里根和夏哈會面,他們提議我可以做「行銷研究員」的工作。這個職務不太尋常,但很好聽,帶著一點學術意味,同時暗示我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公司的軍師之類的人。我的職務描述很模糊,但我相信我會為HubSpot寫部落格文章,提供主管媒體策略建議,為執行長寫演講稿,和以品牌宣教者的身分出席會議。
潘妮打了幾個電話,最後告訴我克蘭尼姆今天不在辦公室。我查看手機上的行事曆,翻尋我的電子郵件,確定我報到的日期沒錯。從我的記錄看,我沒弄錯。
「溫格曼呢?」溫格曼是克蘭尼姆的助手,負責某些事務的31歲主管。我見過溫格曼,人很好。我不確定他的職務,但基本上他看起來是小一號的克蘭尼姆。溫格曼實際上長得很像克蘭尼姆--圓圓的臉,蓄著短髮--衣服也像他,穿著「上班休閒」式的牛仔褲、短外套、敞領牛津衫和白T恤。
潘妮又打幾個電話,也找不到溫格曼。「也許你先坐一會兒。」她說。
我坐在一張橘色的沙發,抬頭看一台大平面螢幕電視循環播放「科技、娛樂、設計」(TED)的演講節目。橘色是HubSpot的公司顏色,所以到處是橘色:橘色牆、橘色冷氣風管、橘色桌子。HubSpot員工穿著橘色鞋子、橘T恤、看起來很蠢的橘色太陽眼鏡。他們攜帶橘色記事本,用橘色筆寫字。他們在手提電腦上貼橘色便利貼。HubSpot的商標是一個橘色鏈齒輪,有三根突出的小桿子,末端各有一個圓球。有時候HubSpot這個字的字母「O」會被這種鏈齒輪取代。我不知道這個鏈齒輪代表什麼,也不曉得有沒有人知道那三根帶圓球的臂桿看起來像三根橘屌。這些橘屌到處看得到,包括在連帽衫、帽子和其他HubSpot衣服和到處展示的小物品,這些東西都可以到公司或上公司網站HubShop購買。
我還坐在沙發上等候,時間是週一早上九點,HubSpot員工正陸續進入辦公室,許多人穿著HubSpot的衣服,像球隊成員。大多數人年齡大約20幾歲。這些人大多穿流行的「兄弟」服--短褲、不塞進褲子的牛津衫、反戴的棒球帽--女性的穿著則看起來像我的某個朋友形容的「準備赴約會的新英格蘭學院女孩」,也就是牛仔褲、長靴、套頭毛衣。
一個女人走過來,向接待櫃檯報到。她穿著套裝--無疑的是準備來面試的。 潘妮告訴她坐一會兒。
這個女人坐到我旁邊,不到一分鐘就被叫起來,要她進去會談。但我還坐著,等了又等。潘妮看著我。「我還在連絡。」她說。我微笑告訴她沒問題。潘妮繼續打電話,看我一眼,然後移開視線,似乎想著該怎麼處理這個突然冒出來、宣稱是這裡員工的白髮老頭。
最後,再打過幾通電話後,一個叫柴克的人出現。他很抱歉溫格曼和克蘭尼姆今天都不在,但他想帶我參觀辦公室。柴克大約20幾歲,臉上帶著友善的微笑,頭髮上了髮膠。他讓我想起《新聞週刊》的見習生,通常是為記者做背景研究的大學畢業生。我想他一定是某個人的助理。
我們所在的建築裡還有一家創投資本公司,和其他幾家小公司,包括製造無線家用音響設備的Sonos。但HubSpot不斷成長,向外擴張,佔據這棟建築的樓面愈來愈大。工程部門佔了一層樓,行銷部佔一層樓,銷售部也佔一層樓。HubSpot有500名員工,而且正瘋狂地招募新人。它被評為波士頓最佳工作地點,員工福利包括無限休假和由公司全額給付的藍十字(Blue Cross)醫療保險。
辦公室看起來很像我的孩子就讀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幼兒園:許多鮮艷的基本色、許多玩具,和一間小睡房,裡面有吊床,牆上畫著宜人的棕櫚樹。辦公室兼遊戲場的風潮始於谷歌(Google),但現在已像傳染病擴散到整個科技業。工作不能只是工作;工作必須有樂趣。HubSpot裡分成幾個「鄰區」,各以波士頓的市區取名:北城(North End)、南城(South End)、查爾斯鎮(Charlestown)等。每個鄰區有一組樂器,任何人想即興演出就能派上用場,但柴克說從沒有人這麼做,那些樂器一直擺在那裡。每個鄰區有個小廚房,有自動濃縮咖啡機,有一個客廳區,搭配長沙發和白板,上面有人寫著像「HubSpot=酷」等文字,還有一些激勵的訊息,如「我們有兩個耳朵、一張嘴是有道理的,這樣我們聽的才能是說的兩倍」。
在一樓,有個巨大的會議室改裝成的遊戲間,裡面有少不了的足球桌、乒乓球桌、室內推盤遊戲場(shuffle-board)和電動遊戲機。隔壁的自助餐廳號稱使用專業級冷藏室,裡面堆放一箱箱的啤酒、一櫃櫃的培果和麥片;餐廳一側牆壁有一組玻璃製的供給器, 裝著各式各樣的堅果和糖果。它被稱為「糖果牆」,柴克解釋說,HubSpot員工對它感到很自豪。糖果牆是他們最先向訪客誇耀的事物之一,它象徵令HubSpot獨樹一幟的愛好趣味的文化。這是一個年輕的地方,充滿了能量。成群的年輕人在戶外玩彈跳床躲避球,駕駛小賽車和玩激光槍。
狗狗在HubSpot的走廊漫遊,因為就和幼兒園的裝飾一樣,狗已變成新創科技公司不可少的東西。到了中午,柴克告訴我,一群兄弟在二樓的大廳集合,一起做伏地挺身。樓上有個地方可以讓你託送乾洗的衣服。有時候他們會請來按摩治療師。二樓有淋浴間,可以讓騎腳踏車通勤和利用午餐時間慢跑的人使用,不過在週五的快樂時光失控時,也可充當愛愛小艙。後來我聽說(接待員潘妮告訴我的,她是八卦的最佳來源),有一度情況失控到管理階層不得不發一份備忘錄。「那些人 都是銷售部門的。」潘妮告訴我:「他們很噁心。」
後來我也聽說一則有關大門警衛的故事,他們週六早上來上班時,發現一樓男廁地板上有下列東西:一堆喝了一半的啤酒、一大灘嘔吐物,和兩件丁字褲。警衛很不高興。更讓他們生氣的是,有一天早上,有個HubSpot行銷部20幾歲的小伙子醉醺醺地來上班,不知道為什麼,放火燒了一輛警衛的巡邏小車。
每個人都在巨大的開放空間工作,一個挨著一個,像孟加拉成衣廠的女裁縫工,只差他們埋首於桌上型電腦而非裁縫機。玩具槍(Nerf gun)戰開打,有人從平面電腦螢幕後面發射子彈,蹲下並翻滾閃躲攻擊。站立桌(standing desks)是科技公司的新玩意,而在HubSpot到處可見這種辦公桌。人們站著開會,甚至舉行走路會議,意思是說整群人出去走路,並在走路時舉行會議。
沒有人有辦公室,連執行長也不例外。在這方面有一個規定:每隔三個月所有人就要換位子,像是玩企業版的大風吹。HubSpot稱它為「駭座位」(seating hack),目的是提醒每個人改變是恆久不變的道理。如果你想要隱私,必須預訂環繞辦公空間四週的會議室之一。有些會議室以紅襪隊球員命名,有些則以「著名的行銷人員」--我花了好一會兒才記住他們的名字。在那些會議室中,有些人坐在懶骨頭椅上,而非真正的椅子;人們慵懶地坐著,看著膝上的筆記型電腦。
當然,這有點蠢,一切感覺起來有點做作,好像每個人都很努力說服自己他們的工作很酷,而且他們樂在其中。但管他們的,這是我第一天上班,我很興奮來到這裡。我認為這很好玩。過去幾年來我到過數十個像這樣的地方,我一直很好奇在這種地方上班會是什麼感覺。
當我們繞著建築參觀時,柴克透露一點有關他自己的事。和我一樣,他是HubSpot的新人,一個月前才加。他在大學主修英文,原本想當個運動記者。但畢業後他決定新聞事業似乎太不穩定,所以找到一份谷歌的工作。我告訴他這是明智之舉。出版業舉步維艱,大批記者被裁員,我就是因此才來到這裡,嘗試藉由改行公關或行銷來「再出發」。公關和行銷理論上會用到你當新聞記者所學到的技巧,也就是你寫作以及在截稿壓力下工作的能力。老實說,以美國大企業的標準看,記者工作薪資很低。
柴克認為,他說明行銷部門的組織狀況可能對我有幫助。我們進了一間會議室,他在白板上畫一個組織圖。我後來發現,柴克很喜歡在白板上寫東西。他在行銷部組織圖最上面寫行銷長克蘭尼姆,克蘭尼姆下面則是溫格曼和另外三個人。這些人各自帶領一個或幾個團隊。柴克繼續畫出愈來愈大的樹狀結構,佔滿了白板。其中包括產品行銷、網路行銷、電子郵件行銷、社群媒體行銷、顧客行銷、轉換行銷(conversion marketing)。有人專做需求創造,還有人專做顧客權益(customer advocacy)。有人專做銷售開發和線索培養,還有一個叫漏斗(funnel)的團隊,另一個團隊則稱做品牌與話題,負責管理公關小組和舉辦年度顧客大會。
最後,在白板最旁邊的是內容團隊,由寫部落格的人和另一個寫電子書的小組組成。這就是我工作的團隊。
我注意到一件事:在組織圖上,柴克的名字位於內容團隊之上、溫格曼的正下方。我不是企業組織專家,但根據這張團的安排,我想--或者我擔心--這個我以為是行政助理的傢伙很可能是我頂頭上司。
「等一等。」我說:「我有點混淆了。」
我看著柴克。
「柴克。」我說:「你在公司裡做什麼?你的職務是什麼?」
「喔。」他說:「我管內容團隊。」
「如果你管內容團隊,」我用遲疑的聲音說:「這是不是說,你是我上司?」我試著不動聲色。「我是不是為你工作?」
柴克說,他不知道該不該自稱是我上司。據他了解,嚴格地說,我正式的老闆是溫格曼,但就每天的例行工作來說,我確實會在柴克管理的團隊工作。
幹——,是我對自己說的字。
「好酷。」是我大聲說出的字。
柴克想帶我看我工作的地方。我站起來,感到有點暈眩,跟著他出了會議室,走過一條走廊,經過的人看起來突然都變得更年輕,像高中生。他們無所不在,每個地方都看得到。他們帶著筆電來去匆匆,成群地坐在玻璃圍起來的會議室,在白板上畫著圖,看著巨大螢幕上的PowerPoint簡報、喝咖啡、做筆記。我想我可能有點恐慌症發作,或者是胃酸逆流。一部分的我想奪門而出。
幹幹幹幹幹,我腦袋一個微小的聲音一直說。我跟著柴克和他上了髮膠的頭髮走在走廊時,太陽穴的脈膊一直猛衝。
九個月前我還是《新聞週刊》科技編輯。我在那個職務時甚至沒注意過像柴克或溫格曼、甚至克蘭尼姆這樣的人。他們是我不會回電話的那種人,他們的電子郵件我沒開就會刪掉。甚至哈里根和夏哈都只是小咖,我可能不會抽出時間和他們喝咖啡,而且肯定不會寫有關他們的報導。至於柴克?我要怎麼說。他才踏出大學校門五年,他的工作經驗包括兩次實習記者,和在谷歌的地區性銷售辦公室擔任初階工作三年。
柴克帶我到一間擁擠的小辦公室,大約15呎寬、30呎長,裡面有20個年輕女人排成兩排,全都盯著筆電看。這就是內容工廠(content factory),實際上他們也是這麼稱呼它。這些人是內容創造者(content creators),她們也這麼稱呼自己。「渴求更多內容嗎?點擊這裡以獲得一些內容!」她們在部落格貼文旁邊的小方塊上寫這類字,希望承諾「更多內容」會吸引讀者逗留更長的時間在網站上。
我微笑著一路握手,經過一長串模糊的艾希藜、阿曼達、布莉特妮和蔻特尼們,一面這麼做時發現我實際上年齡是這些人的兩倍大,有些甚至超過兩倍。「你們之前都做些什麼?」我問其中一些人,有些人露出怪異的表情說:「呃,唸大學?」我不再問這個問題了。她們清一色女性,全都是白人,而且全都穿著牛仔褲,蓄著同樣的及肩長直髮。她們對我的出現似乎都感到困惑。這個老傢伙來這裡幹嘛?我微笑著意識到我已經記不住任何人的名字了。
接下來,柴克介紹我認識部落格團隊,也就是我會密切合作的人--瑪希雅、珍和艾希藜。我已經讀過她們的作品,她們談論超級愛(totes magotes)和帥斃(awesomesauce)的東西,她們製作像是「五個讓你登陸頁棒呆的方法」和「七個改善你線索品質的祕訣」的部落格文章。她們以平易近人的風格寫作:「嘿,寫部落格貼文很難,對不對?我們太了解了!!但你知道治療這種夏季部落客憂鬱有撇步嗎?確實是有,而我們就要告訴你是什麼,繼續讀下去!」
我不確定我和這些女人的關係會是什麼。我不是她們的上司。柴克才是。柴克指向一張空桌子。「我想你可以坐這裡。」他說。那裡沒有椅子,有的是一個大橡膠球--當然是橘色的--放在一個滾架上。我不確定該怎麼坐。如果我要求要坐椅子,可能看起來像個不知道如何坐跳跳球的老頭子,或者像要求特殊待遇的耍大牌。但如果我真的坐在這玩意上,我很確定會立即跌倒。我想像52歲的我從一個橘色的彈跳球跌翻到地板上,一大群年輕女人在一旁觀看並嘗試不笑出來。當我問柴克可不可能找一張真的辦公椅時,引來一陣尷尬。我們從另一個房間的一張桌子找到椅子,危機終於解除。
柴克回到他的桌子,開始做他自己的事,我則坐在我的小桌子前,桌子上除了一台新Macbook Air電腦外空無一物。就這樣嗎?這就是我的工作?我真的要每天上班坐在這個狗屎小房間的這張狗屎小桌子?這些人現在真的是我的同事?我會在開會時跟她們坐一起,聽她們說話?我真正的職務是什麼?等我處理完第一天的報到文件、照了相、拿到我的識別證,並設定我的車庫通行證後,我該做些什麼?柴克好像也不知道。他自己也還是新人,還沒弄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麼,更別說我的工作了。
我把那天的時間花在填寫表格和嘗試表現很正常。當然,哈里根和夏哈不會僱用我然後把我塞進一個房間,為柴克做事。這一定有什麼誤會。等克蘭尼姆來上班後,他會解決一切問題。但話說回來,克蘭尼姆大費周章僱用我卻在我第一天上班就不在,這是不是一個壞兆頭?
保持冷靜,我告訴自己。深呼吸。但不管我多努力嘗試,我停不下那個幹-幹-幹-的小聲音,它不斷說我已經犯了大錯。很快我就會發現那個小聲音說對了。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