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討海魂 : 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 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 點閱:43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壯麗的海洋切面,氣魄的漁人討海哲學, 再現福爾摩沙的海男技藝! 台灣12位國寶級捕魚達人的生命歷練 身為島嶼公民必修的自然倫理學分 別於「漁工業」的大型機具戰法 這是屬於男人與海的“定孤枝”氣魄 更是與海洋共生共存的智慧 你以為如常的海景,卻是漁人搏命演出的詩句。 漁人歷經風浪的手展示著大海拍打過的生命故事, 我們轉化以圖文記錄下那些寶貴的傳統技法。 身為台灣海洋島嶼的一員,他們用身體去搏鬥、每日在戰浪中討生活。 大海教導了他們大自然沒有說出口的生存之道, 透過漁男見識大海的經歷和風景, 提供身為海洋居民的我們,一條更接近己身生活小島的美麗途徑。 行人團隊於2014年開始企劃,並陸續收集調查台灣各地傳統漁法的相關資料。一經深入採輯發現,各地對於沿海漁村地區、以及其捕魚技法的相關記錄,資訊非常缺乏。此外,在漁村人口流向都市,捕魚技法無人傳承之下,許多漁法可能在五至十年內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把這些精彩但即將消失的漁法細緻地呈現給所有讀者。 費時一年,動員15位工作人員,踏遍台灣及離島 行人團隊邀請三位優秀的撰稿文字者、四位攝影師、一位插畫家,全組動員15位工作人員,前前後後,共計費時一年。團隊拍攝採訪期間,每天清晨即起,摸黑中就算暈船也要跟著漁人出海。多個月下來,每場的採訪不離風吹浪打,太陽無情的照曬,更從行人曬黑的身影下,不言而喻看見我們的努力。一切只為直搗海洋的最前線,收錄最令人動容的漁人群相和故事。 本書以台灣海域地形為本書架構,將採輯區塊分為:東海岸、西海岸、離島。工作人員一一至各點田野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工作室及耆老,再視當地潮汐環境和漁汛期,挑選出傳統漁法及漁人。比如:在東海岸金山的蹦火仔,盧秀雄以炫麗的技法點亮海上夜景,引起萬魚爭相跳躍的魔幻場景;花蓮秀姑巒溪的三角網,是阿美族代代相傳的傳統技法,陳耀忠以不過漁和美麗的歌聲感謝天地海的虔誠之心;台東的鏢旗魚,斷指船長陳永福,僅憑一把二十公斤鏢叉與等身大的旗魚進行一場榮譽的對決。西海岸,芳苑海牛採蚵的李福相,透過海牛下田展現漁人對工法的智慧和漁村風光;苗栗幾乎絕跡的牽罟,靠眾人其心拉網,齊力互助的漁村心意。離島,澎湖石滬法,是世代居民遵循海法,合力修護大海最美的古蹟而造就的甜美魚穫;蘭嶼神秘的拼板舟,可見海洋民族力與美的結合,不能言說的捕魚祕密,展現敬大海的心……透過達人終其一生奉獻給大海的生命哲理和視野,以神乎其技的傳統漁法,展現漁人打魚的勃發英姿。 《討海魂》是行人團隊送給台灣讀者的一份海洋大禮 雖然我們的生活環境被海洋圍繞,但大部份的人對海洋了解甚少。行人希望藉著出版《討海魂》一書,帶著大家回到問題的原點。透過這些漁人一生與海共存共榮、簡單而不過漁的傳統捕魚技法,帶出人與海的相處哲學。或許這些生活簡單、終日與海搏鬥的漁人,能為我們指出一種未來。

作者介紹 企畫團隊––行人文化實驗室 通常我們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我們在做一些實驗,例如,假裝我們也是作者。 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個目標對象(議題/主題),再找來一群堅強的夥伴(採訪/攝影/設計......),我們不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們只在乎打一場有把握的勝戰。為議題/主題找到新的觀點、思考方式、甚至是讓它延續與存在的可能。 採訪團隊 李偉麟、王妃靚、駱亭伶 攝影團隊 翁子恆、王文彥、林永杰、陳志勤 插畫協力 葉振宇 翻譯協力 張馨濤、James Donnelly Friesen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