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戲曲易容術專題 : 2010年春

  • 點閱:35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在全球化浪潮的襲捲下,「跨文化改編」已然成為當代戲曲劇壇的一個演藝焦點。臺灣從「當代傳奇劇場」的《慾望城國》(1986) 開始,揭啟了跨文化改編的序幕。爾後該團歷經《王子復仇記》、《樓蘭女》……,直到具有濃厚吳興國自傳色彩的《李爾在此》,突破「音樂」限制的《等待果 陀》,標榜魔幻大戲的《暴風雨》等,每一部「跨文化改編」的劇作,都在嘗試形塑「新劇種」的可能性。而鍾傳幸導演也有京劇《森林七矮人》、《羅生門》、 《出埃及》、《胭脂虎與獅子狗》……等各種嘗試。近十餘年來,歌仔戲團亦不遑多讓,「洪秀玉」有《聖劍平冤》,「河洛」有《欽差大臣》、《彼岸花》,「唐 美雲」有《梨園天神》,「秀琴」則有《贖罪塔》(即《罪》)……等。就連李寶春也要在今年(2008)底領導「臺北新劇團」演出《弄臣》。明年(2009) 初魏海敏的《歐蘭朵》,與歲末王海玲的《威尼斯商人》,更是讓觀眾引頸企盼,充滿好奇。雖然每一部劇作都有不同的改編策略,也有主創團隊的自我詮釋,但既 然是以「戲曲」(少數以「實驗戲曲」)的樣式呈現,則顯然在文化移轉、文本互涉、人物設定、語言改寫外,還必須面對「戲曲化」、「程式化」的問題。如何運 用、轉化、創發戲曲程式,以凸顯跨文化改編戲曲的優勢,其實非常值得探討。無論從創作或評論的角度來看,跨文化改編戲曲在臺灣所呈現的形式與內容,都有很大的論述空間。對於此一課題的探抉,應有助於當代劇壇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書特色



  ◎介紹當代台灣跨文化表演現況


  ◎跨文化戲劇創作的幕前與幕後


  ◎經典改編與原著特色之探討


  ◎傳統戲曲的功力與魅力

台南人劇團



  台灣藝文媒體界譽為現代戲劇模範生的台南人劇團,甫於2007年剛轉大人,自1998年起,更連年榮獲文建會「優秀扶植團隊」補助,且評鑑成績名列前茅,並數次奪得第一名的殊榮。


  近年來在現任藝術總監呂柏伸的帶領下,大力推動「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莎士比亞不插電」及「新劇展─尋找劇作家的台南人劇團」等演出計劃,不僅展現台灣在跨文化劇場的高度創意與實踐精神,同時,也積極引介當代台灣年輕劇作家的作品。近期作品,如《閹雞》、《利西翠妲》、《馬克白》、《終局》等,大多為國家戲劇院所委託製作或是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專案補助,作品的主要特色通常就是以創新實驗的手法,高度展現舞台表演的「劇場性」,著實為國內外觀眾提供新穎獨特的觀戲經驗。


  除演出製作外,台南人更是投注許多心力進行戲劇教育的推廣工作,除了不定期為社區民眾舉辦戲劇工作坊之外,也於每年夏天開辦「演員夏日學校」,提供本地演員進修充電的管道。此外,自1999年創辦的「青年劇場培訓計劃」,至今已開辦11屆,這項計劃滿足許多南台灣青年學子想要接觸戲劇、學習表演的渴望和熱情。


  

近年三項重要活動:


  《閹雞》:國家戲劇院委託製作,以作為「2008藝像台灣」系列演出重點節目,亦是本團首次於國家戲劇院大廳演出。

  《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於2007年法國亞維儂外為藝術節演出23場次,並榮獲第6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年度十大節目。

  《利西翠妲》:榮獲國藝會「第1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補助」,於台南億載金城古蹟演出四場,被譽為古蹟環境劇場的最佳作品之一。



主編簡介




陳芳



  臺大中文系所學士、碩士、輔大中文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所專任教授,中華戲劇學會常務理事,斐陶斐學術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曾多次獲國科會補助,赴中國大陸進行田調、研究工作,並擔任教育部、國科會、陸委會、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等審查委員或評鑑委員。著有《花部與雅部》、《清代戲曲研究五題》、《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清初雜劇研究》、《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戲曲概說》等學術專著,編著《臺灣豫劇五十年圖志》、《臺灣傳統戲曲.豫劇》等專書,另有〈演繹莎劇的崑劇《血手記》〉、〈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等多篇論文散見於臺海兩岸學術期刊。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