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台灣理論關鍵詞 = Keywords of Taiwan theory

  • 點閱: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台灣有沒有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在全球知識分工下,以32則關鍵詞推動台灣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讓台灣理論與世界展開對話我們如何界定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台灣有沒有理論?如果有,那它的內容、範疇、系譜為何?如果沒有,台灣在全球的知識分工制度下,是否無法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那又應該如何抵制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轉而變成理論生產者?米蘭‧昆德拉曾經指出,大國有大國的狹隘觀,過度自信不理別人,小國有小國的狹隘觀,認為自己沒有東西可以貢獻給世界,他說這兩種都是需要克服的謬論。如此看來,台灣對世界的理論場域,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或者,台灣本有理論,但看理論怎樣定義,只是因為「認可機制」的桎梏,而沒有被看到,甚或自己也看不到?那要怎樣才能看到自己,也被別人看到?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台灣理論的位置在哪裡?台灣在地經驗的概念化可以提升為普遍的理論嗎?由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的《台灣理論關鍵詞》,試圖發掘「理論」與「台灣」之間的可能關係,以作為台灣知識學的一個方法。本書從台灣經驗出發,以創造為訴求,擺脫陳舊的術語、慣用語以及外來的理論概念,發明新的詞彙──關鍵詞──來探討台灣本身的獨特性。依據在地就是全球的主張,本書除了探討台灣的特殊性,也希望提供從特殊性跨越到一般性的途徑,以期對世界情境下更廣闊的理論對話有所貢獻。

史書美/主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梅家玲/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廖朝陽/主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陳東升/主編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王驥懋目前任職於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興趣主要在於關注台灣鄉村在新自由全球化下的政治、文化以及生產體制變遷。在後結構主義取徑以及人類學理論視野的啟發下,其研究聚焦在新自由主義治理術如何和在地人/非人行動者協商並生產出矛盾且複雜的主體。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等期刊上。史書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主要華文專書包括《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及《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另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等,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李育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近期著作包括《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擬造新地球》,另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帝國在臺灣》與Deleuze and Asia等書,並翻譯《德勒茲論文學》與《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等。目前研究除聚焦華語語系研究外,也探索數位科技帶來的後人文狀況。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專長與研究興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間發展與規劃、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政治與政策研究、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城市的地理;在經濟地理學的部分,包括:科學園區的發展與規劃、高科技產業的組織與地域網絡特性、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投資與發展;在跨領域的部分,近年開始從事有關智慧生活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的演進、智慧家庭技術發展的進程,以及科技與生活的展示與再現。林亞婷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舞蹈史暨理論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兼舞蹈研究所所長。Sino-Corporealities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ies from Taipei, Hong Kong, and New York專書作者,其他文章收錄於Identity and Diversity: Celebrating Dance in Taiwan、Routledge Dance Studies Reader、Danses et identités: De Bombay à Tokyo、《舞蹈研究與台灣》,並主編與合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等。前台新獎聯合主席及Society for Dance History Scholars理事,現任「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林芳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主修文學社會學。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與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台灣歷史小說。曾出版《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女性與媒體再現》、《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等專書。林建光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專長科幻小說研究、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台灣電影等。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電影欣賞》、Evil and Ugliness: Acros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等中外學術期刊及專書。曾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與李育霖合編)、《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與江凌青合編)、《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江凌青得獎文集》等書籍。邰立楷(Nicolas Testerman)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現任美國培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國際研究和語言學系的客座講師,授課領域包括中文和華語的現代及後現代文學和美學、佛學與中文教學(TCFL)。目前研究著重中文、華文與法文的現代主義,探究其中之唯生論、現象學、認識論、存在主義、美學及政治。洪子惠上海紐約大學文學助理教授,研究現當代英語和華語語系文學、全球華人移民史及文化網絡、後殖民論述、比較族裔學和多元文化論述。目前兩專書計畫皆以亞太地區移民為題,其一探討20世紀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文化生成與身分書寫,其二以21世紀的台灣為場景,將原住民和新住民的經驗並置,反思多元文化主義國族化的問題。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2017年鏡週刊年度好書),小說集《膜》、《感官世界》等等。英文期刊論文發表於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Tamkang Review,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等。科幻小說作品法文版和日文版已經在法國、日本Amazon展售。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著作包括《八代灣神話》、《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老海人》、《天空的眼睛》、《大海之眼》等等。《大海浮夢》入圍2015年聯合報文學大獎。珊卓拉‧哈定(Sandra Hardi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與性別研究傑出教授。主要研究範圍為女性主義與後殖民理論、認識論、研究方法論、科學哲學等領域。著作包括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other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Sciences from Below: Feminisms, Postcolonialities, and Modernit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亦編有The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ead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學術專書。孫松榮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觀點ACT》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