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國哲學史 : 祖述篇&孔學篇

  • 點閱:17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許仁圖遵循恩詩愛新覺羅毓鋆教誨,條理數千年中國先賢體系哲理,統元會宗、一以貫之中國哲學史。《豈只日月易新懸,必也盤皇另闢天》,「祖述篇」和「孔學篇」給中國哲學安了頭,也給中國哲學的發展開了新局。

《加我數年-自序》 文字與思緒經過時間的淘洗和沉澱,才能去蕪存菁、脈絡分明。恩師愛新覺羅毓鋆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夏曆丙午年(西元一九○六年),夏曆辛卯年(民國一○○年、西元二○一一年),以一○六歲高壽作古。恩師於六歲進入清廷毓慶宮就讀,就為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業師有清末民初的俊彥鴻儒陳寶琛、王國維、鄭孝胥、康有為、柯紹忞、葉玉麟等大師。恩師生前四十年,幾乎陪侍溥儀。滿洲國成立,當溥儀御前行走、參贊機要,負責內政、軍事情報,親自操練滿洲兵;國共爭戰期中,恩師動向攸關東北形勢大局,國民黨主席蔣中正無心重用恩師,又恐恩師為共產黨所有,繼張學良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將其禁臺灣後,隔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不久,恩師亦被移至臺灣草山。恩師自云歷經三度亡國,苦痛打擊非常人所能;在臺灣六十四年中,恩師教書援古證今,以今說古,讀書百年、授萬人所淬出的聰明睿智,超出常人意想;經過百年淘洗的經文深義,說得珠圓玉潤;沉澱百年的思緒,條理得終始一貫。恩師依經解經,點醒弟子古人造字一字一義,每一個字都是活的,都有生命,切勿成蛀書蟲,將古字註解成僵硬死物;讀往聖先賢古書不要自囿於訓詁考據的小圈圈內。恩師所創「天德黌舍」、「奉元書院」,以大易和春秋為主經,特重論語;恩師六歲讀論語,六十六歲公開授徒講論論,一○六歲還讀論語。恩師特別提撕論語是儒家思想根本,先讀論語再讀十三經,十三經讀完始懂論語,論語要貫通六經,才真知孔子,才有境界。恩師所說的「貫通」,就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恩師授課不是一字一字語譯,而是融貫六經哲理說經,有體有用,有本有末,亦即有一貫的哲學體系。見聞恩師訓誨的弟子萬人,似乎都有顏淵對孔子的向慕之情:「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尊仰恩師,自覺瞠乎其後。同門弟子雖然有貴為帝王師、院長、部長、大學文學院院長、講座教授、但無弟子「斗膽」為文自稱為恩師受業弟子。讀書百年的恩師猝然作古後,師門兄姐傷痛思慕、頓覺不只要將述而不作的恩師行誼公諸大眾,且應將恩師的依經解經、一貫之學接著說下去。西元二○一一年,元月二十六日,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時為副校長),在師兄徐泓安排下,率領高層來臺,請見恩師,希望恩師將台北奉元書院擴展至北京清華大學,並恭請恩師前往講學。恩師欣喜此一難得機緣,向師兄劉君祖表示:「這事能早兩年多好!」執料三月二十日清晨,恩師驟爾坐化。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評尚書「詰屈聲牙」,恩師卻一字一義說尚書,說得清楚明白,每一字都有生命;有些國學大師說論語是語錄體,只有思想,沒有組織條理的體系,所以沒有哲學,恩師卻以一貫體系說孔子哲學。恩師還多次提及現今的中國哲學史,不談大易、春秋,即使略談二書也像似作經文簡介,輕忽帶過,不能貫通,沒有源頭,只是血淋淋的斷頭之作。一○一年元月二十五日,我提前向恩師賀年。恩師感慨問道:「孔子為什麼是聖人?」恩師每次提問,必有深義,我回答常不得要領,只是引用孟子的話:「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恩師沒有針對我的回答作立即教誨,緩了一會說:「孔子回魯剛好,晚兩年可能一事無成。」孔子回魯六十八歲,七十三歲作古;孔子回魯後修定了詩、書、禮、樂,還作易傳、春秋,如果晚兩年回來,易傳、春秋說不定不能成書,後人也可能不會如此尊崇孔子。恩師的訓誨,讓我想起一年多前,恩師問我什麼是聖人?我引了易乾卦文言上九的「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以「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來解釋聖人,但恩師只淡淡說:「聖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恩師曾比較孔老境界,說:「易繫辭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什麼『繼之者善也』?讀來有此突兀,顯然上面應該還有文字,這段文字應該先是『元者,善之長也』才下接『繼之者善也』。孔子的話常有未盡意之言,活活潑潑的要我們去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太平白,沒有境界。」恩師作古後,我才深悟平淺的「不失時」,即為聖人的奧義。時若不至,或不對時,百般作為,徒勞無功;必也如孔子般瓜熟蒂落,伸手可得。孔子不失時,在最關鍵的時刻教最圓滿的成果。這也讓我檢讀論語述而篇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有大異前賢的悟解。孔子韋編三絕,將綁竹簡的皮繩弄斷了三次,孔子必早學易。「加我數年」應該是孔子作易時,自知來日不多,故而期盼上蒼多給他幾年完成易傳。至於「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另一事,孔子認為學易不易,五十知天命之年學易,可以免於大過之患。所以這一章合記二事,要在「加我數年」斷句。孔子祈求上蒼「加我數年」,上蒼似乎聽到了,讓孔子完成了易傳與春秋;但上蒼沒聽到恩師再加兩年的祈願;只要兩年,恩師可以把「臺北奉元書院」的講學經驗傳至北京;恩師生前曾痛責枉費他四十年的教誨,弟子沒有一個成材的,他老人家不曉得不到兩年,門下弟子江宜樺出任閣揆,主持國政。江宜樺和夫人李淑珍都是奉元弟子,恩師的愴然遺憾已可還諸天地。三十多年前,我曾輕狂妄言,上稟恩師未來將撰寫「中國哲學史」。恩師已矣,言猶在耳。恩師作古這年,時值民國百年,我已過六十耳順之年。百年難過,家母和老大哥名畫家楚戈以及親朋好友共六人先後往生。嘆天命難違,行時之不易,為免於大過,我在恩師作古後兩年,思尋恩師之意,撰寫「中國哲學史」卷一的「祖述篇」和「孔學篇」,嘗試為中國哲學史「安個頭」,至於整部中國哲學史的完成還要假以多年,我祝禱上蒼加我數年。恩師講課,不作學術舖陳,卻常有警句如獅子吼,如當頭棒,發人深省令人震撼;拙作「中國哲學史」希望在恩師的吼聲棒喝下無大果。王夫之曾自撰對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恩師亦為聯句曰:「豈只明月易新懸」、「必也盤皇另闢天。」恩師認為為學日新,不能固守師承師說,要接著往下講。凜遵師命,可個人學養明顯不足,「中國哲學史」初稿必有很大的修改空間,甚至引發爭議。恩師雖受學清末民初大儒,但恩師講經卻重實學哲理,私淑熊十力夫子,個人思維難免受熊夫子影響。西洋哲學理論宏密,一本眾幹,枝葉扶疏,論理詳明,啟人思路;鑒於有些學術專家認為,中國哲學或微言不盡意,或眾義雜集,諸家註解各逞其說,紛雜無有體系,難以導人臻於精思之境,故而論斷中國往聖先賢只有思想,沒有如西洋的哲學。個人因而在相關章文,加了可以互證西哲大師論語的個人淺見。胡適之先生雖在民國七年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但終其一生,只寫中國古代哲學史,馮友蘭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六月發表整部的「中國哲學史」。由於西風東漸,中國的經學遭致批判否定,馮先生受時代思潮影響,在其所著「中國哲學史」首章諸論「哲學之內容」,說「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馮先生撰書立場清楚,他雖然寫的是中國哲學史,卻是以西洋哲學為主體,將他認為有類似西洋哲學思想的中國著作,挑選出來作一敘述而已。這種寫法難免失去了中國哲學主體性與一貫性。胡先生、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著作蓽路藍縷,當然應該肯定,但在一甲子後的今天,我們重新比較中西哲學的異同,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看法;中西哲學各有偏重,西洋哲學尤其是古代哲思,無法涵括中國先哲智慧,無法成為中國哲學的主體。「中國哲學家之書,較少精心結撰,首尾貫穿者,故論者多謂中國無系統」,如果馮先生執此看法,中國之書無系統,而哲學理論必須有系統、組織建立,中國就無哲學可言,馮先生也就不能撰寫中國哲學史;馮先生為解決此一問橨,提出系統有二種,一為形式系統,二為質系統,而所謂哲學系統之系統,即指一個哲學的實質系統,講哲學史之一要義,即是在形式上無系統之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個人並不贊成中國哲學析分形式系統和實質系統。孔子曾和曾子、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自認其道有一貫系統,孟子稱讚孔子始條理者、終條理者,亦即肯定孔子有終始一貫體系。西洋哲學源於希臘哲學,西洋哲學奠基三大哲學家是雅典學派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師徒傳承;其中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著作,柏拉圖共有三十五篇對話錄,全部用「對話」方式寫成的,類似孔子的「論語」,亞里士多德才有系統的著作,但後代哲學家無論中外古今,沒有人否認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神聖哲學家地位。本學即然是「中國哲學史」,自然以中國哲學為主體,西洋哲學只作輔助參證而已;何況「哲學」的「哲」字本來就是中文字,而孔子也自認為「哲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卒歿前見子貢,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中國哲學大師常以述為作,在註疏箋釋中立論,如郭象註解莊子、王弼註解老子,籍註造說。因此,離析經傳、比較異同、梳爬剔抉,才能還復某些哲學大家的本來面目;中國哲學發展長達二千五百年(以孔子為起始),各朝代有其各自哲思主體,而道、佛與儒學的交融爭光,也都需要上探下察,取舍知變舉網提網張萬目,振衣攬領順千條。民國七十四年開春,恩師於「靜園」主堂貼了一幅聯句:「道祖堯舜」、「學宗素王」。個人希望七年後的不踰距之年,能遵循孔夫子、熊夫子及毓老師的教誨綱領,管窺中國先哲的智慧天空,完成整部中國哲學史。孔子先述而不作,集諸經之大成。中庸言「仲尼祖述堯舜」,中國哲學史首篇故名「祖述篇」。孔子修定詩、書、禮、樂、作易傳、春秋,自言「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孔學篇」列第二。感謝師兄劉君祖為序,師門兄弟吳榮彬、黃忠天、顏銓潁相助。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