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幌馬車之歌

  • 點閱:26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
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
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幌馬車之歌

  十年修訂版本
  新增近二百幅珍貴照片與手稿,包括鍾理和日記手稿、
  鍾浩東最後的家書、鍾浩東等人叛亂罪重要文件
  --訊問筆錄、會審筆錄、財產清單、死刑判決書等等。
 
  《幌馬車之歌》是描述台灣白色恐怖與政治迫害的報導文學經典之作,曾獲一九八八年洪醒夫小說獎、一九九一年《聯合文學》十大好書作家票選第一名。書中描述基隆中學前校長鍾浩東與妻子蔣碧玉相識相戀、患難與共、尋訪原鄉、加入抗戰等等,在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撲殺運動中,鍾浩東結束短暫而熾熱的生命。本書作者藍博洲集史料、記錄與文學於一體,將冰冷的歷史還原重現,讓我們能以全新的視野,貼近這些即將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反芻那段傷痛與遙遠的記憶。相關情節曾被侯孝賢導演放入電影《悲情城市》,並改編為電影《好男好女》。本次改版作者增加近二百幅珍貴照片與手稿,包括鍾理和日記手稿、鍾浩東最後的家書、鍾浩東等人叛亂罪等歷史文件。

  侯孝賢提到:「歷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牛頭犬。在追蹤,在記錄,在釘孤隻。凡記下的就存在。 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 」
 
  小說家陳映真指出:「在這『冷戰—內戰』雙重體制的衰亡歷史中,如果沒有台灣內部有意識地在歷史學、社會科學、文藝和文化上對荒廢、黑暗、充滿歪扭、暴力、謊言與恐怖的台灣戰後史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則冷戰與內戰的幽靈、美國扈從主義和次法西斯蒂的亡靈,就不會自動消失。在這意義上,藍博洲這本《幌馬車之歌》的出版,便是激烈地刺向冷戰和內戰歷史的惡魂厲鬼的桃花木劍,值得喝彩。」
 
  作者藍博洲表示:「我的「尋找鍾浩東」之旅並沒有因為〈幌馬車之歌〉的發表而停止。相反地,隨著兩岸關係的相對緩和,我的尋訪足跡得以跨越海峽,深入廣東惠陽、梅縣、蕉嶺、韶關、南雄、始興、羅浮山區,以及桂林、北京等地,進行歷史現場核實與進一步採集史料的工作。隨著島內政治禁忌的相對寬鬆,一些受訪者也才有空間就原本有所保留的內容作出更全面的證言;而一些原本尋訪不到或不便露面的歷史見證人及加害者也通過不同的方式,就他們親歷或所知的歷史作了直得重視的補充。」

名人推薦

  小說家 陳映真
  小說家 陳建功
  電影導演 侯孝賢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趙剛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須文蔚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前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 林書揚
  ──專文推薦

  「他們的名字長年來沉埋在歷史的黑暗底層,是深沉的政治企圖所致。說來也是中外階級鬥爭的無情的常態。統治者都知道,貫串一世代的濃重的恐懼會把真實虛無化,把價值無聊化。恐怖政策之恐怖所在,也許就在這裡。這些人不是一般公式中的英雄聖賢。而是尋常有骨有肉、有血有淚的人。只不過熱愛鄉土和祖國,固執於造福全人類的真理,相信未來,更相信為了未來必須有人承擔現在的代價,而自願以生命來承擔這份代價的人。」(林書揚/節選自本書推薦序:〈隱沒在戰雲中的星團〉)

  「在這『冷戰—內戰』雙重體制的衰亡歷史中,如果沒有台灣內部有意識地在歷史學、社會科學、文藝和文化上對荒廢、黑暗、充滿歪扭、暴力、謊言與恐怖的台灣戰後史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則冷戰與內戰的幽靈、美國扈從主義和次法西斯蒂的亡靈,就不會自動消失。在這意義上,藍博洲這本《幌馬車之歌》的出版,便是激烈地刺向冷戰和內戰歷史的惡魂厲鬼的桃花木劍,值得喝彩。」(陳映真/節選自本書推薦序:〈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

  「……歷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牛頭犬。在追蹤,在記錄,在釘孤隻。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侯孝賢/節選自本書推薦序:〈凡記下的就存在〉)

  「做為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作者在史料的、時代背景的、人的社會關係的……精確耙梳與考證下,屢屢綻放出那專屬於文學的人道光輝。他書寫了鍾浩東和鍾理和的兄弟之愛、蔣碧玉與她三個兒子之間的令人心疼心酸的母子之愛、鍾浩東母親至死不知其子已亡的痴痴母愛,鍾浩東與蔣碧玉之間的沒有機會卿我的夫妻之愛──但那又是什麼愛呢?也許只能說那個夫妻之愛或男女之愛已是包覆在更大的同志之愛,以及更廣闊的同胞、國族與人類之愛當中了吧!也許一個時代真的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在那個時代裡,有很多人知道愛是什麼知道生活是什麼知道他人是什麼,從而知道自己是什麼。然而,《幌馬車之歌》能夠出第三版,或許可以是希望不死的某種希望吧!」(趙剛/節選自本書推薦序:〈救贖的歷史,歷史的救贖〉)

作者簡介

藍博洲

  一九六○年生於台灣苗栗。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一九八三年開始寫小說。一九八五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年以〈幌馬車之歌〉獲洪醒夫小說獎。一九八九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二○○二年出版長篇小說《藤纏樹》,獲當年《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

  出版作品: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報導文學《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幌馬車之歌》等,歷史報導《紅色客家人》、《台灣好女人》、《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一九四五年》、《白色恐怖》、《沉屍、流亡、二二八》、《紅色客家庄》、《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尋找祖國三千里》、《老紅帽》、《台共黨人的悲歌》,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