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博覽會的政治學

  • 點閱:28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世界,一直被「發現」。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大發現」,其實是一種視線(まなざし〔gaze〕)的發現,歷時幾個世紀的擴張,編成一套完全覆蓋地球的視線,而歐洲則恆常占據視線主體的特權位置,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親自演出,而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本書的觀點在於捕捉人們聚集於博覽會的體驗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誰被吸引?看見什麼?觸發什麼?人們的經驗結構是否發生變化?博覽會從一開始就是由國家和資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但博覽會的經驗結構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所能片面決定,移動自己身體前去參加的人,仍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表演者。過去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以發展史及風格演進來看待其角色,然而博覽會是個複雜交錯的多層次文本,單以新工業技術展示場的角度加以解讀,顯然有所不足。於20世紀邁向巔峰的博覽會,融合了帝國主義、消費社會與大眾娛樂三個要素,不但是帝國主義的宣傳機制,也是商品世界不停誘惑消費者的廣告機制。本書一方面以「帝國」的展示、「商品」的展示及「見世物」三個主題作為博覽會的縱軸,另一方面則以歐美萬國博覽會和日本國內博覽會的參照關係為橫軸,試著解明博覽會如何動員並重新整編現代大眾的感覺和欲望。

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主要著作『都市のドラマトゥルギー』(1987/2008)、『声の資本主義』(1995)、『万博幻想:戦後政治の呪縛』(2005)、『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2007)、『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9──ポスト戦後社会)(2009)等,另有合編著書刊數十冊。譯者簡介蘇碩斌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系。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閒、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礎社會學》(合譯)、《媒介文化論》。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學術專長為大眾文化、歷史與記憶等。著有《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譯有《後現代性》(合譯)。 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專長為臺灣經濟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等,著有《對西方社會學思想的反思》(合著),期刊論文〈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譯有《後現代性》(合譯)等。陳韻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學研究室研修。學術專長中國書畫史、宮廷收藏等領域,著有《造型與美感──繪畫的發展:看得見的過去》。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