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山人不上山 : 一位戶外公民的山林行腳 = Mountains beyond the climb : diaries of an outdoor citizen

  • 點閱: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登一座人文的山》作者董威言(城市山人)睽違三年最新全彩力作。

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
從山如何走進生命的個人經歷、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
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再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
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內容廣泛、深刻而獨到。

本書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
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肺腑之作。

  ◆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全彩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台灣有不少登山相關的書籍,但主要集中在來自西方的登山技能工具書、登山與步道文學等,台灣本土亦有人書寫來自8,000公尺巨峰的攀登故事、步道與路線介紹、抒情與紀實夾雜的登山報導╱紀錄、山林工作者的職業經歷、山林主題的散文集與小說、區域性的環境史專書等。但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書籍卻極為稀罕。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登山對我而言,尤其是在山上連續步行數日的行程,能夠漸漸軟化一層受文明生活燒製硬化的外殼,助我找到一個陌生但快樂的自己。登山意味著揮別舒適,揮別舒適即是發掘潛力的契機;和本為陌生人的隊友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乃至自發為隊伍貢獻力量,從其中獲得快樂,亦是一種當今都會生活中難得的體驗。也許這就是我喜歡登山的理由吧,幸福感。」──本書作者 董威言

  繼口碑好評的《登一座人文的山》後,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最新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這是一本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眼睛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從永遠奪去父親的一場山難、第一座百岳的感動、目睹各種山林現象的反思,到經典的高山縱走、自立自強的決心、透過古道重新認識台灣及親子登山,讓讀者一探山如何從遙遠陌生的地方,逐漸成為一個人成長的試煉之地,甚至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內容雖然橫跨許多不同的山區與路線,探討的議題又是包羅萬象,所有文字的源頭卻不脫一雙好奇的眼睛,一股無法忍耐不去思考的執著,和一份深埋心頭、發自感性且歸於理性的土地之愛,更在人人愛往山跑的時代,提供一個新鮮而真摯的公民視角,也希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董威言

  1988年生,網名城市山人,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居於城市的我愛登山,也愛寫山,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而是山與人的關係。作者、登山者、戶外奶爸,目前正處於育兒焦頭爛額,卻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於是積極透過親子登山和公民參與延續登山生涯的時期。歷年發表文章可見於網路專欄、報章雜誌和全國登山研討會,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部落格:mountainurbanite.com/
  •FB粉專:www.facebook.com/UMountain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