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魏书

  • 點閱:9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魏書》共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130卷。北齊魏收撰。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1世紀末,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鮮卑族逐漸向西遷徙,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公元3世紀初,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了代國,公元376年,代政權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滅。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珪為代王,重建政權。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由于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于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蕩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御,并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拓跋珪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10卷,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詔撰《國記》,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30卷。《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2卷,列傳缺22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后人取其它史書補足。魏收,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后,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魏收(505-572年),字伯起,北齊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在北魏末年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就擔負了皇家的“修國史”的工作,這時他才二十六歲。東魏時,他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但始終兼任史職,負責修史。北齊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這距他開始接觸有關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高洋這個人在歷史上并不怎么樣,但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難得的。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鑒的文獻并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余卷,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余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碟、家傳。魏收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幹等“博總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魏收自認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