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 : 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 點閱:28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現象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本書首先探討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釐清其各自的本體預設、認識論立場、貢獻與限制。
本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結合「社會受苦」的概念,避免淪入相對主義,以探究達悟人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作者經過多年的民族誌的田野觀察蒐集資料,接近達悟人當代的生活世界與日常經驗,同時輔以各種文獻資料,釐清達悟人長久的歷史處境與其當代命運的關連。

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現象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本書首先探討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釐清其各自的本體預設、認識論立場、貢獻與限制。
本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結合「社會受苦」的概念,避免淪入相對主義,以探究達悟人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作者經過多年的民族誌的田野觀察蒐集資料,接近達悟人當代的生活世界與日常經驗,同時輔以各種文獻資料,釐清達悟人長久的歷史處境與其當代命運的關連。 蔡友月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台灣社會學會雙年度最佳博士論文獎。2004-2005年獲教育部公費,赴美國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系訪問研究,2007-2008年獲國科會獎學金,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社會學系與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主要研究專長為醫療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質性研究、影像與社會,研究興趣在於身體、病痛經驗、死亡與社會、跨文化精神醫學、原住民文化與醫療、基因研究與族群政治、理性化與現代性。曾導演「病房85033」,為台灣第一部探討醫療糾紛的紀錄片,在多項影展參選並得獎。 序
第一章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導論問題緣起基因角度的理解社會變遷下的家庭解組與社會失序精神失序者的社會文化處境研究方法紮根式的民族誌田野研究步驟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架構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獻回顧精神失序病因源不同的研究取徑 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嘗試超越相對主義少數族群精神失序的多重受苦形式與「社會受苦」概念將精神失序視為一種「現象的實體」醫療化的限制、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醫學的定位及出路精神失序醫療化的限制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醫學的交會
第一部 精神失序的社會根源第三章 現代性、遷移與精神失序前言達悟族遷移台灣的歷史特殊性遷移、世代與認同轉變升學是向上流動或壓力來源?求職謀生的挫折被迫捲入台灣勞動市場的邊陲不斷地在底層勞動市場橫向流動家屋改建與過客性來回遷移沒辦法存錢?族群接觸下的憤恨與創傷傳統親屬連帶的弱化個人成就與結構困境的雙重束縛結論
第四章 家庭功能失調與精神失序前言達悟傳統文化理想的家一個家asa ka vahai一個家族 as so inawan家屋asa ka vahay變調的家:十個家庭的現實變調的家:家庭功能失調的各種面向經濟模式改變弱化家庭支持功能不同性別角色的家庭壓力子女數眾多的貧窮家庭依賴與救濟下的家庭貧窮、自卑與未完成的家屋親密關係的變革結論
第五章 酒、失業與自我認同混亂前言達悟族飲酒的歷史脈絡酒、失業與社會失序酗酒、認同混亂與世界觀錯亂達悟族的「解酒基因」與污名結論
照片與圖說一第二部 精神失序者的社會文化處境與生活經驗第六章 達悟社會文化與不正常的人前言達悟傳統:這不是生病!達悟傳統的語彙巫醫的驅鬼儀式基督宗教的詮譯系統與處理方式西方宗教的傳入宗教的治療儀式現代精神醫學傳入蘭嶼現代精神醫學的知識系統現代精神醫學的治療模式三個典範的並存與衝突任一典範下都是不正常任一典範下都具有污名三個典範的交錯結論
第七章 世代、部落與疾病歷程前言去機構化的天然社區大自然、非工業化的環境生計經濟、貨幣與疾病歷程親屬連帶與部落的支持網絡變遷中的部落歧視、偏見與剝削生計經濟與自我期許的衝突轉型中的現代生活與精神醫學現代精神診斷下的精神病人醫護人員主動收案家人主動求醫或由他人轉介違反社區安全機構化治療vs.家人照顧的問題符合現代生活標準下的正常人結論
第八章 現代性、精神醫學與自我認同的轉變前言分裂與異樣的自我現代性、病識感與自我認同未來部落的本土療癒機制結論
照片與圖說二
第九章 結論一發現與論點(一)理解達悟族精神失序的根源(二)「精神疾病」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三)面對現代性與社會變遷二、方法與反省(一)問題意識與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方法論(二)漢人研究者與原住民被研究者三、定位與實踐
附錄一:受訪者基本資料表附錄二:精神醫學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附錄三:基因取徑研究原住民健康的國科會補助計畫參考書目
圖目錄圖1-1 蘭嶼全圖圖1-2 蘭嶼與台灣關係圖圖1-3 研究分析架構圖圖2-1 「社會受苦」概念檢視三個取向的缺點與限制圖3-1 達悟族2001年在台人口分佈圖圖4-1 達悟族 zipos 成員結構及親屬稱謂圖圖4-2 達悟族傳統家屋空間圖 圖6-1 Kleinman三個照顧系統的研究架構圖
表目錄表1-1 受訪者基本資料統計表表1-2 達悟族三階段歷史轉型的重大事件時間表表2-1 生物基因論、環境論、與建構論的比較 表3-1 三個世代遷移模式與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關係 表3-2 離開前次工作的主要原因-按族別分表3-3 達悟族、其他族原住民與全國一般民眾失業率的比較表4-1 傳統達悟家庭與現代家庭的比較 表4-2 1998-2002年蘭嶼鄉低收入戶與人口狀況表4-3 蘭嶼鄉國宅計畫實施成果表表5-1 1969-1978年各族米酒消耗量表5-2 1969-1978年各族啤酒消耗量表5-3 1969-1978年各族酒類消費金額表5-4 五族青少年酗酒問題比較表表6-1 精神疾病與鬼附的分辨表表6-2 老、中、青三代接受精神醫學治療的比較表表6-3 三種典範的比較表7-1 精神失序者出現異常徵兆到精神科介入的時間 表8-1 老、中、青三代病識感的比較 表8-2 三個典範的優缺點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