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山海經圖鑑 = The illustrated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 點閱:69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清代彩繪本山海經圖首度公開面市。 ◎筆法細膩生動,色彩柔和古雅,每一個神祇/異獸,形象構圖和舉止動作都充滿了想像力。 ◎彩色精印,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設計元素,有穿越時空的立體想像。
李豐楙  政治大學文學院名譽講座教授 何敬堯 《妖怪臺灣》作者∕臺灣新銳小說家 ───專文導讀
進入網路電玩遊戲的時代後,重新觀看《山海經》的文字敘述和圖像,就會發現山海圖其實是良好的媒介,將先民和現代人聯繫在一起,同樣都置身於想像的世界,一個充滿創意的文化空間。──李豐楙
 《山海經》在不同朝代學者的解剖、不同畫家的筆下,有許多相異的面貌,甚至流傳於他國之後,也會再次轉變、蛻化為另一種全新的形體。故事的流轉,倚仗於人們的口說傳述,只要人們仍舊對於幻想的世界充滿渴望,相信山海經的奇文異圖,仍舊會在後世持續流傳,幻思不歇。 ──何敬堯
水晶孔  圖像創作者 甘耀明  小說家 吳冠德  藝術家∕庶民美術館館長 呂坤和  金門縣文化局長∕畫家 韋  力  藏書家 麥人杰  漫畫家∕動畫導演 陳怡蓁  趨勢科技文化長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顏忠賢  小說家∕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名家推薦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誌,也是古代神話傳說最豐富的一本奇書。山海世界裡充滿了豐富的想像,迷惑了古今的詩人和畫家,書中涵括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也聯繫了中國的神話學和神祕學。《山海經》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自古以來許多學者無不絞盡腦汁想要解開其中的謎團,雖然這部作品讓人難以讀懂,卻充滿了能激發想像的源頭活水。
山海經的圖像經由歷代不同畫家不斷地傳承、創新,各自賦予了不同時代的新的想像。本書是國家圖書館珍藏的清代彩繪本,細膩描繪千奇百怪的山川神祇、飛禽異獸,和看來荒誕有趣的遠方異國的人,色彩古雅靈動,栩栩如生。書中特別收錄李豐楙與何敬堯撰寫的導讀,這二位作家致力於山海經和臺灣妖怪的研究,以當代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泛覽這神奇荒誕、充滿神話意象的古今第一奇書。
書中的圖像寫意自然,每一個神祇/異獸,無論形象構圖和舉止動作都充滿了想像力,每一幅都附有原典及圖錄說明。書中以平易生動的文字和故事,破解非常世界的秘密,也結合藝術家吳冠德的油畫作品,呈現山水秘境的自然光影和奇幻氛圍。希望打開一扇窗,尤其現今視覺系的圖像時代,提供人們對於美學的欣賞與想像,啟發年輕世代豐富的想像力和無窮的創意力。

◎清代彩繪本山海經圖首度公開面市。 ◎筆法細膩生動,色彩柔和古雅,每一個神祇/異獸,形象構圖和舉止動作都充滿了想像力。 ◎彩色精印,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設計元素,有穿越時空的立體想像。
李豐楙  政治大學文學院名譽講座教授 何敬堯 《妖怪臺灣》作者∕臺灣新銳小說家 ───專文導讀
進入網路電玩遊戲的時代後,重新觀看《山海經》的文字敘述和圖像,就會發現山海圖其實是良好的媒介,將先民和現代人聯繫在一起,同樣都置身於想像的世界,一個充滿創意的文化空間。──李豐楙
 《山海經》在不同朝代學者的解剖、不同畫家的筆下,有許多相異的面貌,甚至流傳於他國之後,也會再次轉變、蛻化為另一種全新的形體。故事的流轉,倚仗於人們的口說傳述,只要人們仍舊對於幻想的世界充滿渴望,相信山海經的奇文異圖,仍舊會在後世持續流傳,幻思不歇。 ──何敬堯
水晶孔  圖像創作者 甘耀明  小說家 吳冠德  藝術家∕庶民美術館館長 呂坤和  金門縣文化局長∕畫家 韋  力  藏書家 麥人杰  漫畫家∕動畫導演 陳怡蓁  趨勢科技文化長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顏忠賢  小說家∕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名家推薦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誌,也是古代神話傳說最豐富的一本奇書。山海世界裡充滿了豐富的想像,迷惑了古今的詩人和畫家,書中涵括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也聯繫了中國的神話學和神祕學。《山海經》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自古以來許多學者無不絞盡腦汁想要解開其中的謎團,雖然這部作品讓人難以讀懂,卻充滿了能激發想像的源頭活水。
山海經的圖像經由歷代不同畫家不斷地傳承、創新,各自賦予了不同時代的新的想像。本書是國家圖書館珍藏的清代彩繪本,細膩描繪千奇百怪的山川神祇、飛禽異獸,和看來荒誕有趣的遠方異國的人,色彩古雅靈動,栩栩如生。書中特別收錄李豐楙與何敬堯撰寫的導讀,這二位作家致力於山海經和臺灣妖怪的研究,以當代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泛覽這神奇荒誕、充滿神話意象的古今第一奇書。
書中的圖像寫意自然,每一個神祇/異獸,無論形象構圖和舉止動作都充滿了想像力,每一幅都附有原典及圖錄說明。書中以平易生動的文字和故事,破解非常世界的秘密,也結合藝術家吳冠德的油畫作品,呈現山水秘境的自然光影和奇幻氛圍。希望打開一扇窗,尤其現今視覺系的圖像時代,提供人們對於美學的欣賞與想像,啟發年輕世代豐富的想像力和無窮的創意力。 李豐楙 審訂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暨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中國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及臺灣宗教學會理事。現為政治大學文學院名譽講座教授。研究領域以中國文學、道教文學、道教文化、華人宗教、身體文化為主。 破譯之謎 / 李豐楙(政治大學文學院名譽講座教授)    進入網路電玩遊戲的時代後,重新觀看《山海經》的文字敘述和圖像,就會發現山海圖其實是良好的媒介,將先民和現代人聯繫在一起,同樣都置身於想像的世界,一個充滿創意的文化空間。以前陶淵明喜愛「泛覽山海圖」,後人的註解雖然各有不同的看法,唯從新世代所迷的電玩遊戲來看,就可獲得一個有趣的答案:就是非常世界特別炫奇。古今共同的印象,就是山海世界中所出現的,無論人物、動物乃至無生命物,敘述簡略卻留下了許多想像空間。所以古今繪圖的不同版本,所創造的形象異中有同,這種創意富於民族風格,就像新世代喜愛電玩手遊的泛覽經驗,本地所創的就具有民族氣派。《山海經》的圖像自古以來,經由歷代不同畫家不斷地傳承、創新,各自賦予不同時代的新想像。這些圖本都珍藏於圖書館或藏書家,現在經過現代包裝後公諸於世,這樣的媒介所聯結的,既有古之人和今之人,也有西方之人和東方之人,關鍵就在心同理同,這個理到底是什麼?就是從「常與非常」認識世界的兩個方式。
(一)常與非常     古今山海世界的聯結,關鍵就是想要廣泛認識世界的欲望,問題在如何認識?認識的方法為何?面對這部奇書的現代版本,圖像的創意雖然出自古代畫家,但觀看的眼睛卻是現代人的,尤其在電玩世界成長的世代,視覺經驗已經大異於以往,特別注重圖像式思維,優點就是造型、色彩都特別豐富,正因這些現象極其繁富,亟需以簡馭繁、以一見多。故將認識山海世界的方式,綜括為兩個概念:常與非常。這組相對的語言常見於漢語中,反因經常使用而不太受到注意,其實卻能反映古今之人的心同理同處,透過兩種基本形式所認識的,就是兩組圖像交錯的世界。也就是從這一組概念切入,方便進入這部圖像書,一個色彩豐富的想像世界。    所謂「常」的世界就是日常生活所接觸的,這些生物或無生命物都普遍可見,屬於經驗的世界,像膚色、形狀相同的種族、經常見到的動植飛潛、以及常用的林產、礦產之類,常物所構成的,就是人們熟悉的生活世界。在當中生存、活動,讓人感到秩序、安全,經常如此,也就覺得重複、單調,因為實在較少變化。《山海經》原始檔案的資料紀錄者,無論是官員或方士、巫者,其實都優先掌握了人們的心理:常的心、常的理。故整部書中面對常態事物,都採用簡筆扼要敘述,甚至有些只有名字,或簡單的形狀,就像牛、羊等家畜,或常見的林木、礦物。凡熟悉的都只是簡筆帶過,這些都可歸屬於「常」,可說是最常見的第一種筆法,從行文的體例來看,「常」乃認識世界的基本形式。    第二種筆法則是「非常」,就是相對於「常」,凡較少接觸、並非常見的,若要將這些非常物傳達給不認識的,只有一種方式就是選取常物的一部分,而後重新組合、拼裝,所組裝完成的就成為一個全新的形象。如果只是少數幾件就是訓練想像的方式,文明的蒙昧期就像兒童一樣,從近認識遠、從常認識非常。問題在這些非常物被搜羅後,既和常物放在一起,也是聚合許多非常物的一部書,就成為認識世界的奇書。如果手持這本秘笈,就可從熟識的推到不熟悉的,反覆使用這種方式,而且越來越熟練以後,既可從中央認識邊陲,也可反過來從邊緣認識中央。這種交互認識的經驗,古代有種職官將它集中在一起,就形成「常與非常」的經驗世界,從古人到後人都是一種想像力的訓練,何況是今人借此方便與古人交換經驗。
(二)非常世界   《山海經》這部古籍如何形成?其實迄今學界仍覺得一團謎,從原始資料如何被採集?到由哪些團體編纂成書、乃至後來流通的方式?在歷史文獻上都有相當分歧的説法,唯一大家承認的,就是《山海經》曾經配合了〈山海圖〉,就是採用條列式文字,所配合的圖樣就是那些奇形怪狀的,近代曾經發現的楚繒書,就在繒布上圖繪一些圖像,尤其四圍就所繪的,都是奇形怪狀的圖象。所以這部圖、文並茂的圖經,兼具地理與博物的諸般性質,在流傳過程中被視為宗周王朝的檔案,或是楚巫或方士的巫術秘笈;而不同時代也出現各種圖像,流傳至今已經難以掌握,其中到底保存了多少早期的圖像?這樣的問題雖然難以回答,但可確定的就是許多名家曾經參與,在這個繪畫行列中出現了歷代名家,所銘刻的就造成當時人的想像。這樣的古籍顯然不多,雖然後來還有許多旅遊記,都説是域外世界的圖籍,同樣作為熟悉世界的紀錄,也兼具了真實和想像,但是都不像這一部這麼有名。    在這種傳統的作業方式下,《山海圖》所構成的世界,就和《山海經》並非完全相同,而成為以「非常」物為主的圖譜。在圖書史上自成圖書譜系,從手繪而版刻,後來配合印刷技術的進步,就發展出不同的彩色套版。這些圖像版本不斷地翻新,後出的越來越精美、考究,成為明、清藏書家的最愛,這些又被匯歸於國家圖書、尤其現代的國家圖書館,成為倍受矚目的珍藏品。基於珍貴圖書的分享觀念,晚近公開出版的圖籍越來越多,可以滿足山海世界的圖像需求。當代流行的原因,既因空間移動所帶動的旅遊圖書,這些藝術也與時並進,表現為多媒體的形式,擴大傳播及於國外,也在互動中豐富了境外、域外的想像;尤其電腦出現後,所繪製的電玩世界愈來愈多,就組合了真實到虛擬實境,也就是常物組合非常物,就形成類似山海圖的電腦版趣味,現代電玩家也會從中取材,這樣的創意作品就有民族風格。    常的世界通常較少神話、故事,相反的,非常世界就有許多神話,可以敍説許多有趣的故事,當時人既已喜聞樂見,後代人也同樣反覆閱讀,其中反映於圖像中的,就銘刻了不同時空的訊息。這個非常世界原本就是條列式,按照古代的方位觀先後編次,有一種說法就是南方的楚國,因為出現了南方為先的觀看視角,和一般從東方開始的觀念不一樣。而從資料本身所反映的,還是未脫離關中本位,就是從中原、中央觀點觀看四境及境外。大塊文化根據繪本重新加以整理出版,在編排次序上則是集中焦點於非常物,就構成了一種非常的世界觀:從歷史神話到異域想像;從地上的異獸到飛、潛的異物,凡有異鳥、水中異物乃至爬蟲異物。編次上從輿圖內到域外,層層向外展開了空間視野,也就從人境到境外、從域內到域外,每個圖像所配合的故事,雖然繁簡不一,所採取的就是向現代人説故事,希望引發泛覽山海的想像之旅。
(三)、破解之謎    這部奇書到底屬於什麼性質?赫懿行說是宗周王室的地理檔案,近代學者從新觀點視為博物圖誌,或從巫術立場稱為巫者的秘笈,關鍵都在如何界定為何偏重非常世界?由於古人的目的都在據以辨識神奸,這樣的傳統源遠流長,才會構成圖像的系譜,較古的寶鼎上所刻的奇物圖紋,這種形狀凶惡的圖像有神秘的鎮壓作用;後來持續流傳的秘密圖笈,從巫者之手到方士、道士集團,在早期道經的目錄中,類似山海圖的禹鼎記、白澤圖等,後者後來還遺存於敦煌寶藏中,主要用途就是作為辟邪、防身的法術,就像「登涉術」,表面指登山涉水,其實專指道士入山修煉,隨身攜帶作為保護之用,在森林、溪谷若遭遇奇怪諸物,就根據圖笈所指示的,先要辨識而後破解,得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從巫書到道書形成的系譜,都遵循同一準則:借以辨識異常之物,包括名字、形狀、顔色,並標記使用方法及效應,就像方士、道士登涉山林,遭遇奇怪之物才方便辨識。《山海經、圖》同樣註明異物,最重要的就是名字,都不同於平常所熟悉的:直接標記某名,大多模擬叫聲,這樣的命名方式,都是當地人為了方便辨識。正因為奇特而被認為具有特殊的性能,在運用上主要採取數種方式:一是內服,就是服食、食用後作用於身體,二是外服,服佩、佩戴於身上,作為辟邪、護身物;三是徵兆,就是預示、象徵祥瑞或災禍。這些作用都是根據巫術性思維,就是相信同類可以相感、相治,凡是顏色、聲音、形狀等較為奇特、非常的,基於相互感應、象徵,就可傳達奇特、非常的屬性,而形成「非常剋制或象徵非常」,根據巫術定律稱為「屬性傳達原理」。    從巫者的巫術、方士的方術到道教的法術,彼此雖然有時間、空間的間隔,基本精神郤是前後一致。《山海經》的文字配合〈山海圖〉的圖像,可說是神秘性圖笈的源頭,流傳的時間既久、層面也最廣,都超出後世的白澤圖一類寫本。從兩種迄今遺存的古老法術,彼此相互對照觀看,這部奇書的神秘知識,就可視為破譯山海世界的密碼。其中最重要的就像知名法術:「我知道你(異物)的名字、或依據形狀我可以辨識你的真相,就可以破解你的秘密,化解凶惡、危險。」這樣隨身帶在身上,無論登涉山林或遠行他方,就不懼怕怪物而受到驚嚇,或出現異象就可辨識吉凶。所以一册在身,常被認為知識廣博的方術專長,也可只將圖、文隨身視同護身符。古人的生活空間受到限制,凡不認識、不常見的都被認為神聖又神秘,假使這樣的圖文在身,既可隨身攜帶以防萬一,也可隨興泛覽增添樂趣。這些歷來名家勤加彩繪的圖册,既可欣賞精彩的圖像藝術,如果還有不可思議的魔法效應,就是現代版本《山海圖》的新價值吧!
流觀山海圖:奇觀妙地,幻象無窮 / 《妖怪臺灣》作者 臺灣新銳小說家 何敬堯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怪獸妖禽,龍蛇混遊,這些奇觀怪談,一一詳錄於流傳中國千年的先秦古籍《山海經》。扉頁裡三萬多字,字裡行間皆令讀者嘖嘖稱奇。    猶如天外奇書,《山海經》的內容稀奇怪誕,不只是講述地理山川,更鋪述奇山險地存在何種奇禽魔獸,涉及巫術、宗教、歷史、民俗、風土礦藏……等等面向。其書作者不詳,或託名大禹、伯益。清代主持編纂《續資治通鑑》的學者畢沅曾說此書:「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    也因為書中撰述太過玄奇,無論是龍頭人身的計蒙、生有雙翼的三苗國民,或者是人面猴身的貓頭鷹,若鳴則旱災降臨……這些記述都過於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因此歷年來也有許多學者,試圖從這本曠古奇書中尋找真實世界的蛛絲馬跡,「山海學」蔚然成形。例如中國學者張步天便推論《山經》極有可能是古人根據歷朝歷代旅踏中原二十多條路線的考察結果而成書,《海經》則專門講述荒遠地域的奇談逸聞。    除了以地理學的方法觀察此書,《山海經》同時也記載了遠古時代各種神話,諸如炎帝和祝融的傳說、鯀偷拿天帝之息壤來堵塞洪水,大禹治水並劃分九州……等等傳奇故事,也是來自於《山海經》的記載。
(一)、奇妙的圖繪藝術    《山海經》另一項奇異的特徵,便在於與文字相配的圖繪,晉朝詩人陶淵明隱居時曾作《讀山海經》:「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說明了原本此書附有圖卷,才能「流觀」山海奇圖。可惜,在歷史的軌跡中,原書的山海圖已經佚失,現今已經無法得悉遠古之前的圖繪為何,現今常見的山海經圖繪,均出自於明清以來的畫家重繪。    例如,蔣應鎬在明萬曆年間刊行的《山海經(圖繪全像)》、胡文煥的《山海經圖》、吳任臣在清康熙年間的《山海經廣注》,皆是古樸生動的山海圖繪,不同版本的筆法也各有千秋。蔣應鎬的版本喜將神魔奇獸放置於山川河流之間,增添觀賞趣味,胡文煥的版本則是圖畫與文字並列,線條流暢活潑,而吳任臣的圖本則有144幅圖繪,按照神、獸、鳥、蟲、異域來分門別類。除此之外,也有諸多可觀的圖繪,例如汪紱《山海經存》、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皆有奇畫異圖。    (二)、《山海經》在東亞的影響    《山海經》不只是流傳於中國而已,在長久的歲月裡,此書也輾轉傳播於東亞洲各國。例如,從西元七世紀唐代開始,日本就不斷讓遣唐使渡海,學習中華文化與技術,這時候許多典籍也流傳到日本,大約在平安時代,山海經的奇文異說便已經流傳到日本。到了明清時代,這些不可思議的山海圖繪,也流傳至東瀛,在江戶時代蔚為風潮。    江戶時代中期刊行的《唐土訓蒙圖彙》是一部圖繪形式的百科事典,以辭典來編排介紹中國文化圈中流行的各種幻獸異禽,此書便是浮世繪師平住專安依據《山海經》而製成,讓不識字的婦孺也能依據圖上繪畫了解唐土(中國)的神話傳說。    日本的妖怪傳說,受到中國文化長久而深厚的影響,例如《山海經‧南次一經》便紀錄,盛產玉石的青丘山上:「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流傳於中國的九尾狐傳說,也幻化為日本妖狐的原始形象。並且,經過日本文化長久的在地化,整合之後,成為日本獨特的白面金毛九尾狐。日本的妖狐會以美色誘惑男子,甚至變成人形,化名「玉藻前」,使鳥羽天皇染病,最後只能仰賴陰陽師安倍晴明擒殺之。    除了九尾狐之外,也有許多日本妖怪的源頭是來自於《山海經》,最有名的莫過於「天狗」。在《山海經‧西次三經》曾言:「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中國的天狗居住於陰山之上,形狀猶如大山貓,頭部甚至有著銀白色的毛髮,會發出「榴榴」般的叫聲,被視為一種吉獸,可以抵禦凶害。但隨著時間演變,天狗也被指稱為彗星,在《史記》之中,天狗星就被認為是一種凶星,會帶來嚴重的災害。    日本平安時代以降,《山海經》的天狗故事流傳到日本,便開始產生了質變。經過日本幾百年來的在地化之後,才創造出現今「日本天狗」的獨特形象:長鼻子、濃眉紅顏的怪人,有著一雙飛天遁地的大翅膀。    並且,日本天狗也融合了宗教元素,將佛教的教義混入了天狗的傳說當中。據說只要是生前心地善良的僧人,多積功德,轉生之後就會變成「善天狗」。在平安時代的書籍《今昔物語集》中,則說明天狗會幻化為僧人、聖人的形象。在江戶時代刊行的《天狗經》書中則說,日本全國山林,棲息著十二萬五千五百隻天狗。這些天狗包含了鞍馬天狗、鴉天狗、鼻高天狗、木葉天狗等等種類,並且擁有各種奇異的超能力,像是能讓身影消失,或者是抱住一個人瞬間移動,甚至使用天狗扇捲起狂風。最著名的傳說,則是「神隱」,據說小孩子如果無故失蹤,則是被天狗給擄走。    至於臺灣,屬於海島移民社會,承襲了一部分漢人文化,民間社會當然也有天狗的獨特說法。民俗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流年運勢,若是當年命中犯煞,有「犯天狗星」的危機,則必須要除魅消災。用來祭煞改運的外方紙錢,則是「天狗錢」,用來祭外方,除去天狗犯煞的危機。這種紙錢會印上一只大狗的造型,在雲朵之上顧盼四望,神采奕奕。「天狗錢」的圖形古樸風趣,充滿想像力,是臺灣民俗裡十分獨特的民間版畫藝術。    一個名詞,不同解釋。不論是九尾狐或者是天狗,都顯現出《山海經》的文化影響,並非只局限於一隅,而是能夠淵遠流長,在不同的地域生根發芽、茁長,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有趣風貌。    (三)《山海經》的幻想啟發    婆娑世界,奇思幻境,任何不可思議的想像都能在《山海經》中尋覓一二。因此,《山海經》也成為當代幻想文學中的靈感寶泉,乃是中國文化不可多得的珍本寶書。    不過,我們又該如何以當代的視角來觀看這本奇書呢?    歷代學者無不絞盡腦汁,從地理學、神話學、人種學的方式來解釋《山海經》中的奇人異獸、奇國異俗的存在,甚至是以「美食考」的觀點,重新審視書中對於各種奇禽異獸的食用方法;每當《山海經》描述各種怪獸形體、產地之後,總會在最後補述這種怪獸食用之後,會獲得何種能力,或者能夠治癒何種疑難雜症。    不同的立場、觀點,都能賦予《山海經》新的意義。一個故事由一個人講述,則只是一個故事,由兩個人講述則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故事,若由三個人以上來講述,則會成就千千萬萬不同風采的奇異故事。因此,《山海經》在不同朝代學者的解剖、不同畫家的筆下,便有了許多相異的面貌,甚至流傳於他國之後,也會再次轉變、蛻化為另一種全新的形體。    對於現代人而言,這本古書中諸多怪誕詭異的描述,其實也能成為一種激發想像力的創作元素。在2016年上映的中國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便採取《山海經》作為靈感,讓書中六足四翅的「帝江」在動畫中現身。而在臺灣的金光布袋戲連續劇《天地風雲錄》裡的魔界,也採取了《山海經》的奇異世界觀,讓書中的「燭龍」化身為睥睨一方的魔王,豐富了劇情的厚度。    故事的流轉,倚仗於人們的口說傳述,只要人們仍舊對於幻想的世界充滿渴望,相信《山海經》的奇文異圖,仍舊會在後世持續流傳,幻思不歇。
 
  導讀―――破譯之謎∕李豐楙流觀山海圖:奇觀妙地,幻象無窮∕何敬堯  靈祇篇―――天地神靈夏后啟 南方祝融 皷夸父英招 陸吾 帝江神恍泰逢驕蟲天吳計蒙 形天 蓐收燭陰 相柳 奢比單圍九鳳 貳負之臣 雷神 雨師妾 彊良
異域篇―――異國奇人羽民國 讙頭國厭火國 貫胸國 交脛國三首國長臂國三身國 奇肱國長股國無䏿國 一目國 柔利國 聶耳國毛民國梟陽國 氐人國  小人國 一臂國 三面人釘靈國
獸族篇―――山中傳奇狌狌 鹿蜀 類 猼訑九尾狐長右 猾褢 彘 䍺  蠱雕  羬羊 蔥聾豪彘 孾如  麢羊  舉父土樓  猙  天狗 獓因  讙  蠻蠻  駮  鳥鼠同穴䑏疏諸犍 山堚  諸懷  悖馬 狍鴞  馬腹  天馬  飛鼠  䍶䍶  獂 羆  從從 朱獳雙雙  蠪蛭峳峳 蜚  獙獙并封  乘黃  旄馬  夔  騶虞  䟣踢
羽禽篇――― 奇幻禽鳥鴸 瞿如  顒 橐棐鸓  鳧徯  蠻蠻 畢方  鴟 鵸鵌  人面鴞  寓鳥 竦斯 囂鳥䴅䲦鳥  䖪鼠 酸與跂踵  鸀鳥 
鱗介篇―――神怪水族旋龜 鯥魚 赤鱬 肥遺  文鰩魚 何羅魚蠃魚 魮魚鯈魚 䰷魚鰼鰼魚  長蛇 䲃魚  鮨魚  肥遺  人魚 䖺䗤 珠鱉魚鮯鮯魚 薄魚 䱻魚 鳴蛇 化蛇飛魚 三足龜 巴蛇 陵魚應龍 【內文摘選】陸吾《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中國上古流傳的神話中,很多都與崑崙山有關,所以素有第一神山之稱。傳說崑崙山一共有三位山神,分別是《西次三經》中的陸吾,《海內西經》中的開明獸,和《大荒西經》中的人面虎。黃帝、炎帝的部族原本都起源於西北高原,之後才逐漸往東南遷移。崑崙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也是遊樂的行宮,是黃帝祭天的聖山,而陸吾即是掌管崑崙山的天神。《西次三經》記載,人面虎身有九條尾巴的陸吾,除了管理天帝的都城,還兼管天上九大部洲及天帝的苑囿(古代畜養禽獸的園林)。《海內西經》說:有九個人首、老虎身子的開明獸,和人首、虎身、九尾的陸吾似有關聯。當代神話學者袁珂則認為,陸吾就是開明獸。
奇肱國《海外西經》: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三身國、一臂國的北邊,就是奇肱國。這些奇肱民,也稱奇股民,只有一隻手,卻有三隻眼睛,手眼協調合作,擅長製作各種靈巧的機具,用來捕捉鳥獸。他們能製造一種飛車,順著風,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據說湯殷時,曾在豫州捉到一個駕駛飛車的奇肱人,他被捉時破壞了車子,就是不想讓殷人模仿。十年之後,東風吹來,才又照原樣做了一架飛車,將他順風遣送回國。《海外西經》描述,奇肱民兼具陰性和陽性生殖器,陰器在上,陽具在下。常騎一種叫做吉量(或稱吉良)的白色花紋馬,這馬有著紅色鬣毛,頸子像雞尾巴,眼睛像黃金,據聞騎了可以長壽。奇肱國中還有一種怪鳥,長了兩個腦袋,羽毛紅中帶黃,常棲息在奇肱民的身邊。《大荒西經》裡有個人名叫吳回,只有左臂,沒有右臂,也可能是指奇肱國。
釘靈國《海內經》: 有釘靈之國,其民從膝以下有毛,馬蹄,善走。
《海內經》涉及的範圍非常廣,約為現今中國的西北、西南、東北等地,並遍及蒙古及部分西伯利亞地帶。其內容與《海內四經》及《大荒經》有些重複。《海內經》記載,釘靈國的人膝蓋以下有毛,雙腳有蹄,很善於行走。釘靈國又稱丁靈、丁零,其人民為馬人,膝蓋以上是人頭人身,膝蓋以下為馬腿馬蹄,快走如馬,聲音卻像雁鶩。《異域志》描述釘零國在北海內,其人民一日可走三百里。清代學者汪紱的注指出,釘零國產貂皮,製作貂皮靴,穿上靴子能像馬一般疾行,並不是真的有馬蹄。北海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漢書˙蘇武傳》中就提到丁零國。
聶耳國《海外北經》: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聶耳國又稱儋耳國,在無腸國的東方。《海外北經》說:聶耳國的人都長著一對極長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下面,走路時還得要用兩手托著,以免擺動得太厲害。他們的縣邑在海中的島上,水中所有的珍奇怪異之物,都為他們所擁有。更酷的是,聶耳國人都有兩隻花斑虎隨伺身旁,供其使喚。《大荒北經》說:任姓的儋耳之族位於北海之渚中。北海是群鳥孵卵及脫毛換羽的曠野、大澤。楊希枚在〈古饕餮民族考〉指出,這裡位於現在的吉爾吉斯,就是歐亞大草原地帶(Kirgiz or Eurasian steppe),北海可能是裏海(Caspian sea)或鹹海(Aral Sea)。儋耳族大概是斯基泰族(Scythians),在西元前七世紀至三世紀時,是縱橫中亞的強悍遊牧民族。
九尾狐《南次一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南山經》分為《南次一經》、《南次二經》及《南次三經》,根據衛挺生在《山經地理圖考》的研究;《南次一經》的範圍起自中越分界的䧿山山脈,到浙閩分界的箕尾山脈,共有十大山脈,山系擴及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當中有一座青丘山,向陽的南坡盛產玉石,而背陰的北坡盛產可製顏料的礦物。山中有一種奇獸九尾狐,外型像狐狸,有九條尾巴,叫聲卻像嬰兒的哭聲,會吃人。相傳吃了牠的肉,可以不受妖邪癘氣的侵擾。《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都提到青丘山上有九尾狐。九尾狐也是祥瑞和子孫繁衍的象徵,郭璞的注說: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
 騶虞 《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騶虞又名騶吾,是林氏國的神獸,像老虎一樣大,身上有五彩的斑紋,尾巴比身體還長,騎乘牠可以日行千里。騶虞是祥瑞之獸。《毛詩傳》說:騶虞就是白虎,牠不吃生物,不踏草木,君王若是施行德政就會出現,因此被視為是仁德忠義的象徵。中國歷代文人多有詩文為之讚頌,如白居易的〈騶虞畫贊〉、司馬相如的〈封禪頌〉、蔡邕的〈五靈頌〉等。
  夔 《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東海外大約七千里有座流波山,山上的野獸叫夔,外型像牛,身體是青色的,頭上沒有角,卻只有一隻腳,出入海水時必定有風雨相伴,身上的鱗甲發出的光,就像太陽和月亮,牠的吼叫聲就像打雷般。古越人又稱牠為「山繰」。相傳黃帝和蚩尤作戰時,捉了這種動物,剝了皮,製成一面鼓,又把雷澤中雷獸的骨頭當作鼓槌,用這根鼓鎚敲打夔鼓,聲響震天,五百里外都聽得見。黃帝就用這面戰鼓,加上獸陣神兵,以及應龍、女魃等神人,把蚩尤、夸父族打得落花流水。 鸓《西次一經》: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椶枏,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麝;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禦火。
翠山上有許多棕樹,山下則多竹林,山南盛產黃金、美玉,山北有許多旄牛、羚羊和麝。山裡的禽類大多為鸓,長得像鵲鳥,卻有兩個頭、四隻腳,身上的羽毛為紅黑兩色,相傳養這種鳥可以避火。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要怎麼用鳥來防禦火災呢?郭璞說:這種鳥多半蓄養在家,可以利用牠的羽毛。而所謂防禦的原理,是依據顏色的交感巫術產生靈力,因為這些神鳥都有紅色的特質(紅羽、赤喙、赤身、赤足等),而「以赤禦火」的原理,應該就是「同類相剋」吧!
鳧徯《西次二經》: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㸲牛、羬羊、白豪。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
遠古的人類,生活環境不斷地會遭遇各種災厄;不論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兵災等,都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力,讓人們產生生存的危機感,因此具備預知的能力,也是先民所渴求的。巫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西次二經》記載,甘肅東邊的鹿臺山,山上盛產白玉,山下產銀,山裡的野獸多為㸲牛、羬羊和白色的豪豬。這裡有一種鳥長得像雄雞,卻有一張人臉,名叫鳧徯,叫聲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一出現就會有戰亂發生。
𪄀𪃑《北次二經》: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𪄀𪃑,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
《山海經》有些奇特的動物,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服食或配戴,可以解除疾疫和災厄。古時候的人,不論居家生活或是在外跋涉,經常會碰到疲勞倦怠、飢渴受凍的情況,於是希望能服食或配戴具有巫術效果的神物,比如《北次二經》裡的𪄀𪃑,似可傳達一種奇妙的力量,達到不倦、不飢、不睡的神奇效果。北囂山(今小興安嶺)上,有一種鳥叫作𪄀𪃑,外型像烏鴉,卻有人的面孔。牠的作息很特別,白天休息,夜幕降臨才出來捕食蚊蟲。吃牠的肉可治中暑和頭風。而𪄀𪃑的形象也有非人面的,完全是鳥的外型。
文鰩魚《西次三經》: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山海經》中的動物比植物更具神祕色彩,因為植物的功能大多是在醫療方面,屬於一種自然素樸的經驗科學。但在動物部分,則仍停留在巫術的狀態,不論服食或配戴來除病解厄,或是預卜吉凶,其巫術性多半大於科學性,因此不少人將山海經視為「巫者之書」。比如,觀水中的文鰩魚,外觀像鯉魚,有著鳥的翅膀,身上青蒼色的花紋,頭部是白色,嘴巴赤紅。牠喜歡在夜間飛行,常出沒於西海和東海上,叫聲像鸞雞。肉味酸甜,吃了可以治好癲狂症,而且一出現就會大豐收。
𩶯魮魚《西次四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多𩶯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在甘肅鳥鼠同穴山的西邊,有一條濫水,往西流注於漢水。水中有一種怪魚叫𩶯魮魚,牠的身形特別,像是個倒扣的有柄小鍋,有著魚身魚尾,卻長了個鳥頭。叫聲像敲擊磐石的聲音,最引誘人的是,體內還能孕育出珍珠美玉。𩶯魮魚是一種鳥魚共體的生物,就像珠蚌一樣,蚌殼內會長出珍珠。南朝宋人沈懷遠被流放到廣州時,寫了一本《南越志》,書中提到海中有一種文魮魚,鳥頭魚尾,叫聲像敲擊磐石的聲音,體內還會長出美玉,和《山海經》的𩶯魮魚非常類似。
巴蛇《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海內南經》記載,巴蛇是一種大蟒蛇,能夠吞下整隻大象,三年後才會吐出大象的骨頭。如果有才德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會罹患心痛和肚痛之類的疾病。巴蛇身上有青黃色和紅黑色的花紋,色彩斑斕。也有的身體是黑色,頭部是青色,出沒的地方是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邊。胡文煥的圖說指出:巴蛇是南方的巨大爬蟲類,能吞下大型哺乳類動物,除了大象之外,也能吞食鹿。《說文解字》說:「巴」的篆體字就像是一條蛇,指的就是長蟲,也稱食象蛇。《海內經》說:西南方有個國家叫巴國,是中國西南方的部族,活動範圍大約在四川東部及湖北一帶,屬於蛇圖騰的部族,相傳他們是伏羲的後裔。
應龍《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大荒東經》說:大荒的東北角有座山名叫凶犁丘山,應龍就住在土丘的南端,善於蓄水行雨。黃帝跟蚩尤大戰時,為了抵抗蚩尤,以法術佈下大霧,特別請應龍前來助陣,最後終於殺了蚩尤和夸父族的巨人。但從此應龍無法回到天界,只能長住地面。而天上沒了應龍,無法興雲致雨,土地就常乾旱。因此人們就模仿應龍的樣子,做成土龍來舞動祈雨,希望能天降大雨。胡文煥的圖說描述應龍是有翅膀的龍。大禹治水的神話中,應龍用尾巴在地上畫出線條,大禹就依照這些線條開鑿水路,才得以疏導洪水。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