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大學用了沒? : 七個將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基礎素養轉化成為應用能力的教學故事

  • 點閱:32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大學用了沒?》 七個「教」與「學」的故事,透過創作創意、社會實踐、跨域實作或問題解決為核心,整合大學所學相關課程,體現學用合一,學生真正成為課程主角,創造未來無限的可能。 他們是這麼說的: .在參與表演工作前,我希望可以藉此展演,增加自己上台的勇氣。但我發現,在產生表演的期間,我學到的不只是勇氣,而是領導力和自己時間和情緒上的調配。——《如果世界是一棵樹,而我是⋯⋯》的演員/ Susan .…雖然在別人休息愉快的時候,我們正努力辛苦地排演,但到現在我還是慶幸有加入戲劇的行列,常常回味這段艱辛但美好的回憶!交到了各式各樣的朋友、認識了許多不同產業的人們…——飾演《女巫》的三大女巫的女巫首領/ Darla .我其實覺得我是被這堂課帶回來的孩子,⋯⋯我自己的求學經驗,其實大部分是花力氣在想怎麼抵制、怎麼對抗。——心理四曾信毅,「社會實踐專題實作課」成果發表會之發言 .我相信藝術不止於技術與理論,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理想中的上課方式,實際到達,實際的做,課堂之外的都不用多解釋了,這不是從書本上由「別人」告訴你應該知道什麼,我第一次可以「選擇」我要吸收到什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二年級/鄭知闐 除了政治、經濟或軍事的硬實力之外,軟實力乃至文化力,正是國家影響力的重要面向,在追求微笑曲線兩端(研發技術/品牌服務)的轉型或升級過程中,文化、創意,正是作為核心的競爭優勢,但是在台灣培養此類人才的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經常被忽略與邊緣化,逐漸於社會中形成某種價值迷思與惡性循環,大學生無法從高等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與價值,而形成「學」非所用、所學無「用」的困境。 本書所收錄的案例及教學故事,整合舊有與新開的3-5門課程,結合跨領域或實務界的師資,形成一個連結基礎素養、應用認知、工具學習、實務操作到展演推廣的課程模組,意在顯示大學的存在,應是創作、創意、創新跨域的發電機,提供教師與學生不可或缺的能量,當這些學生走出校園,有能力啟動自己及他人美好未來的可能。 本書特色 1.除了基本學科素養,更有實務應用的討論。 2.收錄教案中餐與學生的感想與後續發展,設計良好的課程,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學習,更可以由此讓學生更加體會人生/生命的意義。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蔡慶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博士,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與專長培育子計畫主持人,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專長領域包括社會運動、全球資本主義、文化產業、視覺社會學;研究興趣在於臺灣、中國與東亞的紀實音像。 作者群 吳岳霖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生 錢上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碩士生 林芳俐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林佳靜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學生 魏家佑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學生 張慈宜 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王醒之 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社區及組織工作者 張惠貞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江明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楊舒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董克景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柯耀宗 私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教育部顧問室(現為資科司)顧問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