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未有燭而後至

  • 點閱:31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未有燭而後至(特價品不再折扣)》 ★華人圈唯一跨足攝影、電影、語言學、哲學領域,身兼理論、評論、創作者的陳傳興,首部個人攝影集。 ★陳傳興個人精神史第一部,繁中與英文對照,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展同步推出。 ★與雅昌藝術集團合作,使用雅映四色黑白專利印刷技術。 《未有燭而後至》書名出自《禮記》的〈少儀〉:「其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意為「身在暗處,先至者告訴後來者以暗處之情形。」 本攝影集包含119張1970至1980年代間臺灣日常影像,意不在強調攝影者的美學或玩弄光影的技術,亦非談論攝影作為溝通語言或工具,更無關微觀個人或宏觀社會的回憶,而是在銀鹽凝結的40年後,從多所遺失損毀的底片中,抽取出其中119次觀望。 年少時期的陳傳興,前往蘆洲、林家花園、蘭嶼、臺北車站、羅東等地,拍攝了一場葬禮、忙碌的正午火車站、戲曲的觀眾與演員等日常影像,這不是一場場少年的壯游冒險,少年陳傳興看見的是無數互相隔離與連通的世界,以及如絲般存在於人類、亡魂、世代、場所之間的空間通道、時間通道、語言/非語言通道。在「日常」這個場景舞臺上,有著面孔與內在世界的無限組合,人生的角色與戲曲的角色上戲下戲,攝影/鏡頭/底片只是恰巧捕捉了這個舞臺上的燈光(光與影)。 手持傳統相機的少年陳傳興,觀看著現實世界這個永恆進行中的劇場,等待著按下快門,與旅人進行移動之間的等待互相對照。而當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從等待者轉為祈請者,祈請作為這一切的發生者與終結者。暫態,流動的現實世界被銀鹽定格。 當我們觀看這系列作品,表示少年陳傳興眼中所見的世界被觀看著,只不過少年陳傳興的世界是透過相機鏡頭──正好也是一具觀看的機械──在被觀看。這是雙重的觀看,交迭的複數世界。

作者介紹 陳傳興 學者、導演 1952年出生於臺北 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受勳人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 行人出版社創辦人 陳傳興先生長期耕耘美學、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有學者、作家、攝影者、藝術評論者與電影創作者等多重角色,也是一位勇於面對公民運動做出反應的思想家。他以哲學基礎來詮釋臺灣的現代面向,在他身上隱然看得到法國重要哲學和知識傳統的影響與特有風範。其出版著作包括《銀鹽熱》、《木與夜孰長》、《憂鬱文件》、《攝影美學七問》、《道德不能罷免》等。影像和技術哲學思辨的論文如《螢幕》、《鏡夜》等,其特出觀點及論述每每引起學者熱烈迴響。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十年間,陳傳興先生留學法國,先後鑽研文學、攝影、電影、戲劇、藝術、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理論等不同領域,師承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克利斯蒂安.梅玄 (Christian Metz),並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法國學成歸國後,于1998年創立行人出版社,致力引介法國當代文化思想,包括主持翻譯以佛洛伊德思想為軸心的法國精神分析經典《精神分析詞彙》,以及布賀東的《娜嘉》、傅柯的《外邊思維》、布朗.修的《黑暗托馬》、蕭沆的《解體概要》、亞祖.貝彤的《HOME》、與LOUIS VUITTON合作《路易威登:傳奇旅行箱100》、題材前衛的《革命將至》、李維-史陀的《月的另一面》、《我們都是食人族》,以及法國史重量著作《記憶所系之處》等書籍。十多年來透過行人的出版,使得兩岸學界及年輕學子得以親炙法國思想界諸多經典作品。 陳傳興先生以紀錄片創作為基礎所開展的社會文獻和檔案深挖的實踐,集文化研究和影像創作為一體,先後拍攝如《移民》、《阿坤》、《鄭在東》、《姚一葦口述史》等紀錄片。2009年以來,推動系列紀錄電影專案「他們在島嶼寫作」,執導其中兩部《化城再來時》、《如霧起時》。該專案現已開展兩期,在海峽兩岸的觀眾和文化界引起深度反響。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