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

  • 點閱:33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慣於在歷史長河中尋索真相事實的歷史學家,如何看待以「虛構」為名的小說?尤其是寫實主義的經典那麼引起讀者深刻的共鳴:人們正是這樣在生活!他們正是在這樣愛和恨!他們正是這樣在下決心或猶豫不決!小說真的超越歷史的地位了嗎?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彼得.蓋伊(Peter Gay)如是說:「當我們在讚賞小說家的真知灼見之時,我們指的乃是他們的心理學方面的洞察力,就在伸入這個廣闊領域之際,研究個人心靈和集體心理狀態時,小說家和歷史學家碰在一起了。不管歷史學家要不要承認,他們大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家。」


  蓋伊以寫實主義小說:英國狄更斯的《荒涼屋》(Bleak House, 1853)、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857)以及德國湯瑪斯.曼的《布頓柏魯克世家》(Buddenbrooks, 1901)三本代表寫實主義鼎盛時期的長篇小說,加以抽絲剝繭,演繹十九世紀中產階級的改革思想與私密生活,在小說與歷史間,如煉金術士般找到兩者間的對位鏡像,讓我們一度以為熟悉的一些主題變得煥然一新。蓋伊以異常優雅的文筆,為一個今日西方文化賴以奠基的時代提供了卓越洞察;同時精采辯證了小說家超越現實的原則,對自身時代之蒙昧愚蠢所施展的細膩報復。


  讀小說的方法不只一種,而若歷史如一個異國,那麼,彼得.蓋伊是吾人所能找到的最佳嚮導,他特別從歷史學家的眼光去探索寫實主義小說的風格,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層嶄新讀小說的視野,能藉此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小說中的「事實」,以及那小說家內在形構的「事實」。

彼得.蓋伊(Peter Gay)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柏林,一九三八年移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目前為耶魯大學史特林資深史學教授、古根漢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學者、劍橋邱吉爾學院海外學者。歷獲各種研究獎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學獎等,其著作多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譯者簡介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現在法國波特爾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天光雲影共徘徊》、《母親的書》,譯有《電影藝術面面觀》、《電影表演與藝術》、《布紐爾自傳》、《柏格曼自傳》、《童年往事》、《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到芬蘭車站》、《威瑪文化》、《閒暇:文化的基礎》、《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