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珍藏20世紀中國

  • 點閱:25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已故的歷史學者黃仁宇以所謂「大歷史」的觀點而聞名於一般讀者之間。從大歷史的角度,當然中國與台灣在這一百年之間所受的種種苦難、屈辱、煎熬,不過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點,與「萬曆十五年」那年一樣,是不重要的 100 年,因此回首這一世紀的足跡,也不必計較個人一時的賢愚得失。


但是歷史畢竟不能如此客觀,尤其這個世紀與我們的個人經歷與記憶又是如此接近,又怎能不計較李鴻章在馬關春帆樓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又怎能不計較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不敢面對台灣人民的激憤,在橫濱丸上完成台灣的交接?又怎能不計較陳儀危機處理能力之粗糙,以致釀成 228 事件?甚至對於大陸與台灣在過去百年來的經歷,在國民政府與共產黨之間的詮釋觀點有著極大的差異,我們又要如何去面對?


《珍藏二十世紀中國》和《珍藏二十世紀台灣》基本上也存在著這種差異。《中國》一書由中國大陸的歷史學者執筆,而《台灣》則由戰後出生的學者與文字工作者撰述,以地域為敘述的架構,加上意識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呈現的風貌上,出現非常有趣的對照。


而這種以地域來敘述的架構,某種程度上又彌補了以往一般人心中的「歷史」存在的迷思。基本上,台灣所謂的「中國現代史」的主軸是 1949 年以前的中國大陸,然後接到 49 年之後的台灣。對於 49 年之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以及 49 年之後的中國大陸的了解是殘缺而偏差的。即使在近年本土意識高漲之後,對於台灣過往的認識仍然有待補足,而本土意識的高漲,又更加排拒了對中國大陸的了解。


《珍藏二十世紀中國》與《珍藏二十世紀台灣》除了以近 60 萬字的篇幅,以編年的方式呈現各個年代的風貌,還配上近千幅照片、圖像,來捕捉歷史的精髓,更以「現身說法」的方式,蒐羅當時親身經歷事件者的敘述,企圖以文字與圖像雙向並進,直接貼近歷史的脈動,讓陳年往事重新活現起來。


一個國族若是沒有記憶,也將沒有未來。告別 20 世紀、迎向 21 世紀的台灣人,似乎成了沒有歷史意識、沒有記憶包袱的一種奇特動物。這兩本珍藏二十世紀的史冊,也代表了避免台灣人落入這種悲慘境地的一個卑微期望。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