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 :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

  • 點閱:7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自1996年D. Klass等人主張「繼續聯結說」以來,與死者維持繼續聯結有助於哀傷復原之論說,已經在美國哀傷諮商領域蔚為風潮,也是一種趨勢。然而如何維持繼續依附聯結,卻成了當前美國哀傷諮商學界棘手的問題,尚無定論。本書作者以文獻研究方法,從華人傳統閩南喪禮中發現11項哀傷療效因子,而後再融入西方的心理學,而開發出有效的繼續聯結方法,即客體角色轉化模式。這個模式經實證研究,已證實能有效協助哀傷者,而突破當前美國學者的困境。由於對於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文化有別。本書作者所研發的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特別適合用於抱持「萬物有靈論」的華人族群,在處理哀傷時能夠貼近華人熟悉的文化和信念。當然,這個模式對於世界其他相信有靈論的族群與宗教信徒也可適用。本書特色方法獨創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模式,為具濃厚華人文化特色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諮商方法。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E. Frankl主張對於一個人的治療,只有照顧到心理層面還不夠充足,也需要照顧到靈性層面才完整。這個客體角色轉化的模式不只照顧到哀傷者的心理需求,也照顧到靈性的需求。見解獨到本書針對西方現有的理論,有獨到的解析與論述。不只擊破過去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論述的誤解與誤用,為Freud平反。也論述社會變遷對於哀傷的影響,並提出當代人的非複雜性哀傷需要專業協助的需求。此外對於部分美國學者輕易主張反階段論,則引經據典的予以反駁,以免誤導後人。此外對於美國學者R. A. Neimeyer的意義重建模式(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從理論的性質給于重新定位,以使實務工作者知道如何正確運用。理論與實務兼具本書在相關理論與議題論述精闢,足以提供研究者參考;而在第五篇共有六章則特地為哀傷諮商實務工作者撰寫。結構特殊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與其他哀傷諮商相關書籍不同,以五個主軸展開論述深入社會、文化、喪禮、心理學與哀傷諮商的關聯,提出客體角色轉化諮商的原理與應用,解析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實務與應用,並申論兒童和青少年,臨終病患及被剝奪的哀傷等重要議題。

吳秀碧學歷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瑞佛校區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實務工作從事團體輔導、團體諮商與治療之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及推廣工作等超過四十年。擔任多項政府和民間機構委員與顧問,為臺灣極為資深的團體諮商與治療領域學者。台灣首位推動哀傷諮商的學者。從事哀傷諮商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和推廣工作,迄2020年達30年之久。經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亞洲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創會暨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擔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多個重要相關學報之編輯委員與審查委員榮譽榮獲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2004年頒授木鐸獎榮獲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8年頒贈終身成就獎亞洲大學2010年度頒授 優良教學獎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1997年頒授 特殊貢獻獎國際交流美國田納西州立奧斯丁彼大學諮商心理學系客座講座(2000年)擔任三屆美國ACA出版的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Work編審委員馬來西亞總董會特聘講席,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和新山、中國大陸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師範大學兩機構附設培訓機構,教授團體諮商課程及帶領相關工作坊。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