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帝國、氣象、科學家 : 從政權治理到近代大氣科學奠基, 奧匈帝國科學家如何利用氣候尺度丈量世界

  • 點閱:9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楊照選書】【洪廣冀/范玫芳專文導讀】【王寶貫/郭鴻基/陳恒安專業推薦】科學史博物誌最高榮譽「輝瑞獎」二〇一九年得獎作品 【氣候科學研究,及時之作】【重構人類理解世界的尺度】 透過哈布斯堡王朝科學家之眼,我們將首度看見「某地的天氣變化與整個地球大氣流動之間相連結」的研究典範。本書將哈布斯堡王朝的氣候學與晚期奧地利帝國的政治和藝術實驗相聯繫,敘說一段在全球化早期,人們透過充滿創意、富含帝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研究方法,探究摸索大氣科學的深奧歷史。§﹍帝國、氣候研究與「科學人」﹍§作者從十九世紀中歐與東歐帝國的實踐過程,追溯現代大氣科學的歷史。她認為現代的大氣科學,可以追溯興起於以「國」為氣候研究尺度的哈布斯堡王朝,這個領土幅員廣大、地形差異甚廣,而且包括多民族語多語言,是一個同時結合中世紀王國與現代法治的綜合政體。而奧匈帝國的氣候學研究起源於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單一框架必須容納各式差異,包括不同的環境類型、科學方法論、制度實踐和分析規模等。這恰好與帝國政治目標相吻合,亦即將「原先住民之地」納入「帝國空間」,卻不縮小或抹糊其差異。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多元政經氣候觀,因為多尺度、多學科與多因果,而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為複雜。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政治」必然占據要角,但「科學」與研究行動者又發展出其獨特路徑。§﹍現代氣候科學的歷史,即是「尺度」的歷史﹍§ 今日,預測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可能取決於從最小的分子、大到整個地球的星球範圍,必須研究在這之間不同維度現象的相互作用。本書證明這種多尺度、多因果的預測框架,早在現代電腦與衛星科技出現即已相當成熟。書中具體而微地展現當時的帝國—王國科學家們如何選擇、游移於丈量世界的不同框架。而這也對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尺度概念與角度來思考現今人類面臨的氣候危機與應對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性歷史觀點。如同書中強調,任何人類的集體行動都取決於我們管理所謂的「規模擴張的情感工作」,即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內在反應。尺度的縮放調整必然導致情感的重新校準,如果我們能夠展現哈布斯堡氣候學家的獨創性,我們或許也就掌握改變現狀的機會。§﹍「他們」是誰﹍§書中登場人物眾多,包括:氣候學家朱利葉斯.漢恩(Julius Hann)探索了風、降雨和平均溫度之間的關係;氣候學家亞歷山大.蘇潘(Alexander Supan)建立了全球氣候區分類系統;安東•克納(Anton Kerner)發現了植物的地理分布,有助於確定氣候歷史;而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t)和費利克斯.埃克斯納(Felix Exner)是最早進行大氣環流及其地形變化的實驗模擬的人……【專文導讀】范玫芳|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環境變遷與政策博士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專業推薦】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郭鴻基|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王寶貫|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外讚譽】本書對奧匈帝國科學界進行詳細研究,研究其對全球氣候學的重大貢獻……作者為現代氣候學的起源及其與現代氣候學之間的持續聯繫,提供了極好的、經過充分研究的論據。強烈推薦。──《紐約時報》歷史學家傾向於解釋科學植根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作者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氣候學是在政治和政策的背景下誕生的,發展過程中從未遠離這項事實。──《自然雜誌》(Nature)作者在迷人的新書中展示了在19世紀,動力氣候學領域已經發展出解決多尺度問題的方法。──《時代文學增刊》不僅應該被科學史學家廣泛地閱讀,而且應該被所有關注我們該如何看待人類世氣候及其變化的人看見。──《科學》【本書特色】1、橫跨不同學術領域的成熟之作:揉合帝國政治治理、科學典範創新,並且把「科學人」拉回放置在研究歷史核心廣大帝國的治理疆域x開創氣候研究的新尺度x帝國的先驅科學家=醞釀創新的風暴2、提出獨特的研究概念——「尺度」我們的生活本來就不停擺盪在大尺度與小尺度之間,像是個人如何影響整個社會?世界的變化,又會在哪些看似最無關的地方產生影響?然而在不斷探問「何為大?何謂小?」的過程中,不僅能重新思索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也更根本性地挑戰「尺度」概念,反轉、顛覆我們的平日思維。3、研究材料多元豐富作者本人有著深厚的物理學背景,另外也直接大量使用德語、中東歐語系的當地文獻紀錄,更取得多位書中主角(科學家們)的實際日記、手稿、通信等第一手珍貴資料,不僅構築起當時奧匈帝國氣候/科學研究的架構全覽,更讓多位當時科學家的身影,血肉立體鮮活了起來!4、別具特色的「帝國史」從科學研究、科學家的視角,了解奧匈帝國運作的象徵性憑藉、日常運行組織與背後政治經濟邏輯。5、具當代政治行動意涵當今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嚴峻挑戰,十九世紀奧匈帝國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架構,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政治啟發?【從哈布斯堡王朝氣候史,一窺人類預測天氣、試圖掌握地球氣候的歷史】

黛博拉.柯恩Deborah R. Coen 耶魯大學自然史教授,先前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是現代物理和環境史專家,中歐智識和文化歷史專家,研究關懷在科學知識如何被生產,以及科學家如何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共存。著有《地震觀察家》(The Earthquake Observers: Disaster Science from Lisbon to Richter, 2013)與《維也納的動盪時代》(Vienna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Science, Liberalism, and Private Life,2007),均獲得科學史與中歐研究等相關著作獎項。近期得到Mellon New Directions Fellowship資助,研究聚焦在氣候變遷的物理學與社會科學研究。 翁尚均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博士畢業,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文化行政職系公務人員正式退休,現專事英、法文中譯工作。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