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世紀的身體 : 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

  • 點閱:16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從黑暗到光明 從蒙昧到啟蒙 從迷信到科學 從神話傳說到宗教文明近百張珍貴彩圖,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從頭到腳,剖析身體,扭轉人類的先入之見。‧回到一千年前,有想過那時候的人類生活、發跡、受苦、死亡,會是什麼情景?‧傑克‧哈特涅憑藉智慧以及銳利的手術刀,剖析中世紀的身體,扭轉我們的先入之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最佳歷史書‧湯姆‧霍蘭(Tom Holland,《盧比孔河》作者):讀到一本書,內容廣博,令人愉悅,並且愛上它的主題,真是一大樂事!中世紀的男男女女和我們一樣,會煩惱年華老去、長水泡、消化不良、戀愛,以及生產。然而,他們的生活充滿帶有豐富隱喻的奇妙經驗,和我們截然不同,這些經驗呈現出一種世界,在那裡,致命傷口藉由神聖干預,可能在一夜之間癒合,或者從國王遺體摘下的心臟,可以躍升為政權統治的強力象徵。人的身體或鮮血淋漓,或穿金戴銀。飽受折磨,卻備受崇敬。是通往神聖的大門,也是實踐複雜解剖學想法的場所。人體是中世紀世界最具爭議的領域。藉由這段豐富且不尋常的歷史,藝術史學家哈特涅在《中世紀的身體》一書中,揭露了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中世紀民眾思考、探索、感受身體自我的迷人方式。讚頌聖人殉道的繪畫和聖髑盒,把神聖的精神與熟悉的物質連結起來。在文學和政治中,心臟和頭成為強大的隱喻,形塑統治權和社會,這種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可見。醫師和學者處於一場衝擊的中心,那是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體的複雜醫學知識與誤解之間的相互拉扯,造成深遠的苦果。這段不尋常的驚人歷史,包含聖人、軍人、國王、王后、哈里發、騎士、修士、奇獸一一登場,如同一齣華麗的中世紀舞台戲劇展開。哈特涅指出,在歷史過程中,人類身體有兩大顯著作用:‧身體被認為是人存在的核心;‧身體是由不同部分進行整體運而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組織。根據這兩個作用,中世紀的人們認為,人類的身體組織可以透過不同組成部分的理解而獲得全貌研究。從這方面思考,人類開始醫學上的進步,開始研究疾病和疼痛,以及在今日看來有點謬誤和誤診的奇異治療方式。除了現實層面,他們同時認為,人類身體還有一層超脫於實體之外的複雜奇妙的象徵含義,讓當時的作家、醫生、畫家、工匠可以借「身體」暗喻任何東西,微小如書中字母,龐大到月亮或行星。透過現實和非現實的解讀,使身體的演進在視覺、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眾多方面,衝擊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展。《中世紀的身體》每個章節只闡述身體的一個部分,從頭、眼、心,到肌、骨、血。透過對身體脈絡梳理般的探索,研究中世紀醫學與藝術世界,同時針對中世紀社會演變和科學發展進行剖析。讀者將從中發現:身體不僅是一個有機體,更是了解中世紀歷史和觀念的一條連續不斷又緊密連接的重要脈絡。《中世紀的身體》全書共含95幅彩圖,結合了醫學、藝術、音樂、政治、哲學、宗教及社會史,堪稱是絕佳導覽,帶領我們從頭到腳對於中世紀身體有更多理解,一窺在中世紀生存與死去的男女的真實生活樣貌,並展現出當時令人大開眼界的高超醫學知識。這些中世紀的身體無論是散發芳香或者以黃金裝飾,不管是備受崇敬或遭遇折磨,甚至死後依舊強大,它們並未沉寂或消逝,仍然可以讓我們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各界一致好評本書就像一道豐盛刺激的果乾布丁。──芭芭拉‧紐曼(Barbara Newm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一趟穿越面相學及時間的旅程,中世紀的身體是理解那個獨特且驚奇的時代的途徑。《中世紀的身體》充滿不可思議的細節,讓讀者能夠透過中世紀的眼光來見識。經由哈特涅的專業導覽,使我們全神貫注於一個古老的世界。──瑞秋‧摩斯(Rachel Moss),《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這本傑出好書有一項厲害之處:使我們原本看待黑暗時代到文藝復興之間這段漫長時期的世界觀,反而顯得狹隘而片段。你在書中的每一個地方,都會遇到機智、知性或引人入勝的故事。好看得不得了。──梅蘭妮‧麥當納(Melanie McDonagh),《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一項雄心十足的跨領域研究……插畫豐富……充滿生動的資訊。──G. R. 伊凡斯(G. R. Evans),《教會時報》(Church Times)《中世紀的身體》讓人會心微笑,也讓人覺得扭捏難安……這是與身體有關的書,但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對於中世紀心靈深處的探索。──瑪麗‧韋斯理(Mary Wellesley),《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登峰造極──《衛報》(Guardian)精采好書──《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精采好書……插畫精美……傑出的歷史著作。──凱瑟琳‧修斯(Kathryn Hughes),《星期日郵報》關於中世紀的離奇故事,也是極其豐富的研究……哈特涅從身體切入中世紀的世界觀,這種想法非常高明……這本書圖文並茂,成功重現這段遭到嚴重詆毀的時期……學術研究的登峰造極之作。──P. D. 史密斯(P. D. Smith),《衛報》一本博大精深、見多識廣、選圖用心的書。──蘿拉‧弗里曼(Laura Freeman),《泰晤士報》(The Times)令人驚豔……使得這段過去變得既似曾相識,帶有異國風情,且驚心動魄。──多明尼克‧桑德布魯克(Dominic Sandbrook),《週日泰晤士報》淵博到無窮無盡,自始至終都很有意思,而且出乎意料地滑稽。如同它們所探討的人體,這些書頁彷彿有了生氣而躍動起來。──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藝術史學家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杰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英國諾里奇東盎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藝術史講師。曾先後任教和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以及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譯者徐仕美國立台灣大學植病所碩士,曾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編輯、天下文化科學書系編輯,目前是自由譯者。譯作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