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解套 : 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 點閱:21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挑戰主流社會對慾望與家庭的成見多樣化的親密關係與家庭實作,證明「幸福家庭」不是只有一樣貌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深植人心。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家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托爾斯泰錯了,幸福家庭的樣貌千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茱蒂絲近身觀察美國洛杉磯的男同志社群,記錄他們自行打造的親密關係及家庭紐帶。這些男同志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慾需求,和伴侶協商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忠誠」與家庭生活。其中還有不少人透過領養或代孕踏上親職之路,獨自或與伴侶、朋友一同撫育孩子,發展出各種創新且運作得當的家庭形式。接著,茱蒂絲實際走訪南非,勾勒出南非一夫多妻制的現況,以及當地女性面臨的真實處境。她將南非合法的多偶制施行現狀,與美國的「地下多偶制」互作對比,藉此帶領讀者思考:將多偶制入罪,究竟壓迫了誰?又保護了誰?誰將從中得利?誰又會蒙受其害? 最後,茱蒂絲長途跋涉深入中國雲南的瀘沽湖畔村莊,描繪摩梭人流傳千年、別具一格的母系家庭體制。成年的摩梭人通常不嫁娶,也不與情人一同生活或養育孩子,無論男女都留在多代共居的母系家屋,與母系親屬一起生活、勞動並相互照顧。男女間的情愛只講究情投意合,跟居家生活、親職、照護及經濟連帶,徹底區分開來。在這「慾愛」與「成家」徹底「解套」的摩梭社會裡,沒有離婚、再婚、重婚、失婚,也沒有處女情節、騙炮、通姦或私生子,單親、孤兒、獨居老人亦幾不復見。藉由以上三地的多元家庭實作,茱蒂絲試圖讓讀者理解,「家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沒有任何一種家庭形式適合所有人。「正常家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只會助長歧視、傷人的信念與政策。民主國家不該獨厚任何一種類型的親密關係或家庭生活,反之,民主國家應設法確保公民能自由進入任何能給人扶持的關係,自由離開所有虐待人的關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減少「正常家庭」意識形態所造就的「不幸家庭」。【各方推薦】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張婉昀│床邊圖書館店長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曾嬿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資深成員「即使臺灣通過同婚專法,同志成婚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依舊是『刺眼』和『怪異』的。這些人心中,還是依戀著古老的觀念:『婚姻,就是一男一女。由親生父母養育的孩子,才能正常地成長。』但絕大多數的同志,都來自這樣『正常』的婚姻與家庭,同志父母很困擾:『難道我們的婚姻不正常嗎?』同志父母或有類似困擾的人們,或許可以藉由這本書來釐清內心的疑慮。《解套》述說了三個全然迴異的故事:洛杉磯男同志的親職之路、多偶與同婚都合法的南非,還有滇西四川交界的摩梭母系社會。作者細膩的訪談,讓讀者能夠深入各個情境,逐漸理解愛情、婚姻與家庭的多樣性,其實長久以來一直都存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沒什麼好驚訝的。以平常心看待並接受,才能減少社會製造出的『不幸家庭』,如此一來,個人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困擾多半也能迎刃而解。這是一本可以產生『正向能量』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家』緊密掛鉤,『相愛→結婚→生子』彷彿是理想順序與秩序。本書不時點出『情慾』與『成家』綁在一起的桎梏,但更著力探索彼此鬆綁的創意。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志,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家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只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家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與『成家』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線,如何可能脫鉤,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斯泰西將性慾在家庭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拉出來放到聚光燈下,但也沒有天真地忽略性慾仍然會受結構性因素影響。她拉出了各種情感關係中的權力關係,包括個人層次和結構層次;她甚至提醒追求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盟友,『平等的關係』不見得是某些女人的心願。這種種努力,都是希望社會能發展出一種不拋下任何人的制度,我會半開玩笑地說,斯泰西真的走了一條非常案主中心、案主自決的路線,她描繪出一幅願景,希望有一種寬闊(我盡量不使用『寬容』)的制度,能讓每種生活方式都獲得協商共存的可能性。在臺灣已經成功擁有同志婚權的今日,我們不要忘記提醒自己,在可以獲得肯定的『這些』背後,上不了檯面的『那些』是什麼,以及,『那些』如何在社會中被安放以及自我安放。」――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愛情、婚姻與家庭的更迭從未停止過,舊有的婚家模式,總以去蕪存菁的新風貌,一再出現於當代的親密關係中。現代的自由戀愛帶來了婚姻自主,也將我們對彼此性愛忠貞的要求推到最高點。然而『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想像,成形不過幾世紀,轉眼間,離婚與再婚現象普及,造就各類幸福的重組家庭,解套了『一生一世』限制。而各國逐步確立的同性婚姻,也打開了『婚姻只限男女』的想像。過去一夫多妻制被視為對女性的壓迫,在許多國家遭到汰舊,然而此制度仍是某些地區難以擺脫的文化重擔。但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在性別平等的前提下,以多偶模式的精神,打造出全新模樣的親密關係?我們從現代男同志的開放與多重關係中隱然找到一個方向。你以為這是酷異古怪的新潮流玩意?問問中國西南一帶的摩梭人,他們保留的老祖宗愛情智慧,大概跟你想的不一樣。歷史大洪流的趨勢一直在走,現在的婚家模式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茱蒂絲.斯泰西的跨文化研究看得很透徹犀利,這本令人引頸期盼已久的著作,將為你解套,打開更多可能性。」――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婚姻在你的傳統中,是哪些事物的總合?愛情是否為必要?是否一同綑束性慾、親屬、經濟等其他生活細節?亞洲社會不難見以傳統之名,意欲操控他人婚家抉擇的狀況,表面上高舉文化、自然等大旗,實則為鞏固資源與權力。而據傳統所生的家庭慣例入法,更使格格不入者,在試圖建立理想家庭時,僅得『於法無據』之結果。別灰心,這本博引的民族誌,可讓我們知道此旱漠路上仍有旅伴。在各處都有人左挪一尺、右跨一寸,試圖在侷促的資源中,『橋』出自己的家庭網。另,此書用詞轉譯之精妙通俗,招呼我類華語閱讀者輕鬆閱讀,不需苦思即能接近原始情境,受惠於此,特別感謝譯者。」――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

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學系與社會學系教授。主要關注領域為家庭研究、性別研究、酷兒研究和性。她的作品包括《奉家庭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mily, 1996)、《勇敢的新家庭》(Brave New Families, 1990)、《中國的父權制與社會主義革命》(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83)。李屹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合作。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