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宋明理学

  • 點閱:15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宋明理學又被稱為「新儒家」或「新儒學」,在日本也有時被稱為「新儒教」。「儒家」、「儒學」、「儒教」都是古代文獻中使用過的概念。這三個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處;而就其分別而言,大體上可以說,「儒家」的用法可強調其與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的分別,「儒學」的用法強調其作為學術體系的意義,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為教化體系的意義。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界所習慣使用的「儒家」、「儒學」,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換言之,「儒學」、「儒家」是指你孔子所開創的思想傳統。如馮友蘭說過,在歷史上,「儒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反映出中國學者注重把儒家作為其學術思想體系的主流趨向。 「新儒家」或「新儒學」的提法,就現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馮友蘭的著作。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史》上冊「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一章中言:「戰國時有孟苟二派之爭,亦猶宋明時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陸王二學派之爭也。」卜德(Derk Boodde)后來的英譯,即將新儒家譯為「Neo-Confucianism”乃本於此。不過,近代漢語學術中所謂「新儒家」之用不一定始於馮友蘭,如他在其《中國哲學史》下冊「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一章中曾說:「宋明道學家即近所謂新儒家之學。」這里的「近所謂」表示,以「新儒家」指稱宋明理學應當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個時期。據陳榮捷的看法:「17世紀天主教傳教士來華,見宋明儒學與孔孟之學不同,因仿西方哲學歷史之進程而稱之為新儒學。近數十年我國學人大受西方影響,於是采用新儒學之名,以代理學。」不過,現在並沒有證據表明20--30年代中文學界的「新儒家」的用法是直接來源於西方的。 其實,「新儒家」或「新儒學」的這一用法,在當時並不流行,陳榮捷曾說:「我在抗戰前到檀香山去,那時新儒學這名詞非但外國人不懂,中國的教授也不懂。」可見,在30年代中期,新儒家的提法,對大多數人仍然相當陌生。雖然,從馮友蘭以來,以「新儒家」指稱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的用法漸漸增多,但多數學者仍然習慣用「道學」或「理學」來指宋明時代主流的儒家思想。馮友蘭自己在其晚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也是以「道學」為主要的關鍵詞,而把「新儒學」看成「西方」的習慣用法。 這種關於「儒家」、「儒學」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學者的研究態度和認知取向。 中國的儒家思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思想體系的儒家學者為數眾多,故對於中國學者而言,儒學首先是哲學思想,是對宇宙、道德、知識的知性探究(intellectual inquiry),也是對人心、人生、人性的內在體驗,又是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尋與實踐,當然也是對社會、政治和歷史的主張和探索。儒學的這種特點,不僅體現於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王陽明、王船山這些著名思想家,也體現於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的眾多思想家。只要翻閱《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從其中充滿着宋明理學有關道體、性體、心體、有無、動靜的詳盡討論中,就可了解,中國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很強的哲學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學的思想家對宇宙、人心、體驗、實踐有一套相當系統的理論化思考和細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認,理學即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體驗,當然也是通向終極意義的道德實踐。基於這樣的理解,在中國學界的研究中,始終注重在哲學思想意義上的儒學研究。

序引 言宋明理學的正名宋明理學的內容宋明理學的定位第一章 宋明理學的先驅第一節 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第二節 北宋前期的社會思潮第二章 北宋理學的建立與發展第一節 周敦頤第二節 張 載第三節 程 顥第四節 程 頤第五節 邵 雍第六節 謝良佐第三章 南宋理學發展第一節 楊 時第二節 胡 宏第三節 朱 熹第四節 陸九淵第五節 楊 簡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學的發展第一節 曹端第二節 薛瑄第三節 胡居仁第四節 陳獻章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學第一節 王守仁第二節 湛若水第三節 羅欽順第四節 王廷相第五節 王 畿第六節 王 艮第七節 羅汝芳第八節 劉宗周附李滉結束語綜合索引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