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1917列寧在火車上 : 載著蘇聯創建者的列車正駛入歷史之中,準備掀起翻轉世界的紅色革命

  • 點閱:31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列寧,第一個共產國家的創建者,從下著冷雪的火車站起始掀起滔天紅浪…….. 「德國像投放生化武器那樣,用一輛密封的車廂把列寧從瑞士運到了俄羅斯。」——邱吉爾 1917年4月9日復活節這一天,一戰的法國戰場死了十六萬英國士兵,相隔600公里外的蘇黎世車站,一個矮小禿頭的男人,帶著老婆搭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他花了三天穿越德國,搭船越過波羅的海,在瑞典與芬蘭邊界火車遭遇嚴格盤查,終於在八天後抵達彼得格勒。蓄積已久的他,此時準備好了,在該年結束以前,他將成為一個新國家的主人,此後的一百年更會使得中國、越南、加勒比海陷入前所未見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戰與舊帝國的崩解 二十世紀初舊帝國紛紛瓦解:大清、鄂圖曼、奧匈以及俄羅斯,而後三者的崩解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相關。1917,大戰邁入第三年。不論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軸心國,皆兵困馬疲,急於尋求突破。不久前,德方有人出了個主意想扯協約國後腿,他們打算煽動俄羅斯境內的革命份子,動搖俄國人繼續參戰的意願。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場發生在俄國的革命輕易推翻了沙皇政權。流亡在外的列寧聽聞消息後急於返國,他無法忍受向資產階級靠攏的臨時政府。但,前提是他得能穿越重重阻礙回到俄羅斯。 一場讓俄羅斯繼續參戰的拔河 俄羅斯政權大轉換,對盟友協約國可不是好消息,英法想方設法維持俄羅斯臨時政府的參戰意願,一方面派了知識分子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殺了他。 軸心國則喜於俄羅斯的解體。為了讓俄國退出戰場,解除東方戰線的壓力,德國決定幫助原是敵方的俄國革命份子回家。他們派遣一輛列車和德國士兵護送列寧,但為了怕回國遭遇叛國罪名,列寧拒絕德國的資金,還在列車地板上畫出一條界線,以示與德國士兵毫無瓜葛。 火車之旅帶出世紀變革 1917年4月16日,列寧抵達俄羅斯首府彼得格勒,10月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布爾什維克政權。這場列寧革命,讓世界的軌道就此轉向。即使今日列寧不再是俄羅斯的精神象徵,從備受敬愛到遭人唾棄,即使欲重反帝國路線的普丁指責列寧破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認同。但每年,列寧的屍體依舊定期花600萬元保養,象徵他對於世界的影響無法抹滅。列寧發揚馬克思主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他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中國、朝鮮、越南、東歐、南美......世上少見一個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火車之旅。 本書以列寧急於趕回俄羅斯的火車之行貫穿全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他堅忍的強人性格與手段,無不令人想到百年來多位政治強人為世界帶來的變局。透過列寧此行,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當時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手段,間諜、宣傳戰或是把列寧像投放炸彈一般丟到俄羅斯的土地,這些方式,經過一百年,依舊在世界各地的區域性戰場中,不斷重演。  ◎好評推薦讀這部書讓我兩次在地鐵坐過了站……這是歷史書中間的寶石,它從大戰倒數第二年取出一個片段,以此闡明一個大洲、一場革命和一個動盪時刻的一系列心理,行文風趣、有判斷力和著眼於講述細節……梅里杜爾是那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我們所居住世界的歷史學家。 ——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一位個子小、禿頭和蓄山羊鬍的俄國人在太太和三十個同伴的陪同下,登上蘇黎世的一列火車。以流亡人士身分住在瑞士的列寧行將駛入歷史。兼具小說的可讀性和豐沃的想像力,梅里杜爾追蹤了列寧從德國經過瑞典和芬蘭前往俄羅斯的一星期旅程。——鍾斯,《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經驗豐富而充滿熱忱的俄國史史家,她選擇列寧緩慢而蹣跚的回國之旅這個樞紐時刻,道出這個不擇手段的狂熱分子是如何劫持一場革命。——《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最重要的俄國史研究者之一,對她描寫的悲劇的人物寄與深刻的同情……本書結合了外交陰謀、間諜技藝、大人物、官僚失誤、軍事史和意識形態。——《經濟學人》 梅里杜爾的記述受惠於她的透徹研究……鮮明提醒我們,一九一七年的致命性事件是怎樣依賴一個看似不重要的小插曲。——《紐約時報書評》 梅里杜爾是研究俄羅斯和蘇聯的傑出史學家……她利用列寧的回國之旅作為中軸,講述沙皇的垮台和布爾什維克對政府漸漸增加的壓力。——《華爾街雜誌》 梅里杜爾的這本卓越著作……是個範例,敘述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和他的繼承人所幹下的否認、規避和掩蓋的複雜歷史。——《達拉斯晨報》 梅里杜爾講述了列寧改變歷史之旅的精彩故事。她的敘述氣氛十足,包含間諜驚悚小說各種元素。——《新聞日報》 還原為活生生戲劇的歷史……梅里杜爾偷偷把讀者帶上了一九一七年四月離開蘇黎世的一列火車,該火車上載著爆炸性貨物:將會在俄羅斯點燃一場革命大火的煽動家列寧。——《書單》 優秀、有趣、迷人的故事,顯示列寧如何搭乘泛歐洲火車邁向權力高峰和震撼世界。——蒙蒂菲奧里,《倫敦旗幟晚報》 梅里杜爾把學者的深湛知識和活潑的敘事風格帶給她的題材。那是一部又有啟發性又有娛樂性的作品。——《文學評論》

梅里杜爾Catherine Merridale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伯明罕大學博士。主攻俄羅斯史。曾在英國各大學任教,2014年退休轉為專職作家。著作包括《石頭之夜:在俄羅斯的死亡與記憶》、《伊凡的戰爭:紅軍,一九三九至四五年》和《紅色堡壘:俄國使的祕密心臟》。曾以《石頭之夜》贏得海涅曼文學獎和進入約翰生獎決選名單,以《紅色堡壘》贏得沃爾森歷史獎和普希金俄國圖書獎。譯者:梁永安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和《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