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行腳印度

  • 點閱:21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一趟真真實實的印度生活之旅,物質貧乏的孩子、困頓卻質樸環境、給與不給的痛苦,震撼得讓人拋開文明枷鎖,不斷地重新審視自己和拋卻所執。    【人心最需要】不再徘徊十字路口 作者藉由行腳印度,尋找心裡的悉達多。原來,歸於零才能全然地身心平衡,看見方寸間的悉達多。 【心眼好滿足】攝影作品賞心悅目 收錄五章節共三十三篇文章,配上作者拍攝,充滿同理情感與宗教情懷的照片,忠實呈現當地生活面貌,亦讓讀者更有所感。 【生命意義大】你我大手牽小手 書中記述不斷往前的腳步--攀登苦行林、探訪靈山的內心索求,感動於佛陀證道度眾和玄奘大師取經的一路摧折……--是堅定信仰和性靈的追尋;進行的公益之旅不斷地給予和接受回饋,是提醒自己感受、感恩富足的擁有。

作者序 尋找悉達多 到過印度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心理反應:一是再也不去了,因為被衛生條件和混亂交通給嚇著了。二是愛上那步調緩慢與自然合一的古國氣息,去了還想再去……。 那麼我呢? 回答之前,先敘述踏上印度之旅的因緣。記得年少時每回讀到佛傳,都想著若能走訪一趟印度,該是一件福事。尤其是《走進阿蘭若》出版之後,到印度尋那初衷本懷的念頭就更切了。 某個清晨,時任佛光青年團團長的妙凡法師來到面前,說起佛光青年團將在七月辦「心心相印」印度公益旅行,並邀請我帶團關照青年朋友。突來一句,彷若直中心懷,看見少時夢想,便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老實說,啟程前,都還不敢相信,我正在印度的路上……。 說來辛苦也是幸運。一般外國觀光客赴印,以豪華旅行團居多,沿路有持槍保鑣護衛,待遇是吃飽喝足睡得滿意。公益旅行自然以服務為主,離豪華甚遠,須深入偏鄉學校,與當地孩童面對面接觸、手拉手教學,相較於豪華團的優質待遇是刻苦的,然而能有下鄉Long saty的經驗卻是幸運的。 旅途中,我與十二位佛光青年同行,年齡介於二十上下,他們熱情奔放,讓我彷彿又年輕了一回。青年們在行前必須通過口試、面試,身心狀態平衡下,才有能面對氣候、工作、旅途、人際、情緒等考驗。 領隊楊秀蓮在佛光青年總團服務,辦過多場活動,有著超齡的成熟,深具責任感,很受法師信賴,可說是靈魂人物。陳姿靜也任職於青年總團,身形靈巧帶起活動來親和力十足。 當時就讀義守大學的林禾穗,和南華大學的蔡立彥本身就是南區佛光青年團的團長,很能凝聚團隊的合作與向心力,尤其主持功力一流,拿起麥克風不輸給電視臺主持人。 佛光山叢林學院精選兩位代表張泳雯和黃千倪,他們相當珍惜到印度的因緣,不僅發揮愛心,巡禮佛陀聖地時,與書本相應,啟發心性,黃千倪回臺後不久便落髮出家,法號知蓮。 鍾偉元、徐孟君兩人本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又都在特教學校任職,可說是默契十足,在教材製作和活動發想上,發揮很大的創意,光是教材就帶了兩個大拉箱。 彰化師範大學的陳明如在畢業前夕,面臨兩個人生重要抉擇:和同學一樣趕緊卡位補習,以便順利考取研究所;或者選擇參加印度公益旅行,體驗人生,對未來卻毫無把握?一路上,內心飽受煎熬,最後,他終於掌握了比補習更重要的人生方向。 東海大學會計系的陳柏諭是個貼心的小孩,一路上都會主動詢問團員,身體適不適應、有沒有需要幫忙,主動協助大家,可以想像在家裡多受人疼。記得在新德里火車站,當大家圍著一個擦鞋小孩猛拍時,詹以萱卻悄悄地躲在一旁落淚,很難想像這位容易感動的女孩,竟是東吳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未來當上律師可必須非常理性的呀! 全團最醒目的,莫過於一位年齡最小只有十八歲,又是唯一的男生林鼎喬,他的防晒裝備比女生還要齊全。望著瘦得像竹竿的鼎喬,扛行李搬貨運等工作,女生們只好一肩擔起。然而,鼎喬個性隨和,很快便融入女人國裡,在戶外行走時,他總是走在最後做個守護者。 佛光青年們來自四面八方,各有所長,共同克服了戶外教學的困難,和語言上的溝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三好生活營,二十一天下來,共服務了近二千人次。 時任臺灣駐印度的翁文祺大使說,公益旅行是「反向學習」,過去臺灣學生往歐美留學,向先進國家學習,如今臺灣經濟成長,少子化下,每個孩子都很幸福,公益旅行反其道而行,深入落後國家做服務,返國之後,肯定更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切。 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旅行,更是從遺蹟中看到佛傳裡的真實現況。佛教起源於印度,又在印度式微,遺蹟殘破不堪,當日輝煌今何在?佛教傳播分枝到世界,又如何回到印度這塊土地上播種、灌溉? 在佛光山新德里文教中心裡,慧顯法師帶領一群印度小沙彌,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流著佛教兩千五百年來的血液,一旦甦醒後,印度佛教將是一頭醒獅。 妙如法師、妙軒法師等在菩提迦耶開辦育幼院和女眾佛學院,默默付出,多年下來,孩子逐漸長大,有禮貌又善解人意。在印度弘法有十年經驗的妙如法師說過,菩提迦耶是佛陀降服魔王的成道地,自然有許多魔考,想通了就不覺得有什麼困難了! 在印度,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在印度,有發人省思的點滴;在印度,有令你惋惜到不得不奮起的力量;在印度,也似乎看見了生生世世以來,對佛教、對自我的承諾。 在佛陀苦行六年的苦行林,我鑽入佛陀禪坐的洞中,彷若世界只有我與佛陀心心相印,當時有個隱形的洪鐘,從遠方傳來陣陣音波,分不清是佛陀的音聲,還是內心的音聲,明確地告訴我要「廣度眾生」。 鑽出苦行洞,回到現實生活,看著印度偏鄉學童在學習時,眼中流露渴望,對未來無限期待,心中慚愧只能帶來短暫的停留。我感佩臺灣前去的佛光山法師們,發心長期捨身在當地,播下希望也給予耕耘。 今生來印度,已經太晚了,所能付出的實在貧乏。來生,讓我成為印度人,能說印度語,以印度身得度者,即現印度身而為說法,給予印度佛法滋潤,我一定會再回去! 此書定名為《行腳印度》,看是到印度尋訪,其實是尋找自心的悉達多,發掘本自具足的佛性。 註:本書所有作者版稅,全部捐贈給佛光山新德里沙彌學園,以及菩提迦耶育幼院、女眾佛學院,作為弘法之用。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