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 兒童.遊戲.敘事治療

  • 點閱:21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流動著作者和孩子們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當我們在敘事的氛圍裡,聽見孩子心裡的美妙歌聲,這樣的歌聲常常會回過頭來,滋養著彼此的生命。進入孩子、青少年心門的「門票」,最好是一個故事。孩子的眼睛、耳朵及心,會因為一個故事而被打開、被理解。本書架構是先透過故事呈現,再說明故事中與敘事相關的概念,透過簡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敘事的思維及作法。因為是真人實事改編,所以每個故事裡都有作者和孩子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流動。作者期許自己能寫出一本「精簡易懂」的書,盡量減少「專業名詞」,也避免撰述過多的理論,不讓「理論與專業名詞」成為學習敘事治療的入門障礙。其次是盼望這是一本能傳遞出「自由與創造」的書。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熱情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錦敦做敘事做的很到「味」,也很到「位」。………………周志建(資深諮商師)字裡行間之外,傳遞著敘事訪問者最不容易的姿態──內化的敘事精神、彰顯於外的態度。………………林祺堂(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想要學會深刻愛人的助人工作者,細細閱讀。………………黃士鈞(哈克)(潛意識工作者)這是一本「簡單易懂」,很值得用生活實踐的珍貴小書,它協助我解構了許多既有的框架和信念,學習停駐、安頓、慈悲,溫柔地返回當下照顧自己,………………吳銀玉(光寶文教基金會認輔志工團召集人)

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流動著作者和孩子們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當我們在敘事的氛圍裡,聽見孩子心裡的美妙歌聲,這樣的歌聲常常會回過頭來,滋養著彼此的生命。進入孩子、青少年心門的「門票」,最好是一個故事。孩子的眼睛、耳朵及心,會因為一個故事而被打開、被理解。本書架構是先透過故事呈現,再說明故事中與敘事相關的概念,透過簡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敘事的思維及作法。因為是真人實事改編,所以每個故事裡都有作者和孩子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流動。作者期許自己能寫出一本「精簡易懂」的書,盡量減少「專業名詞」,也避免撰述過多的理論,不讓「理論與專業名詞」成為學習敘事治療的入門障礙。其次是盼望這是一本能傳遞出「自由與創造」的書。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熱情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錦敦做敘事做的很到「味」,也很到「位」。………………周志建(資深諮商師)字裡行間之外,傳遞著敘事訪問者最不容易的姿態──內化的敘事精神、彰顯於外的態度。………………林祺堂(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想要學會深刻愛人的助人工作者,細細閱讀。………………黃士鈞(哈克)(潛意識工作者)這是一本「簡單易懂」,很值得用生活實踐的珍貴小書,它協助我解構了許多既有的框架和信念,學習停駐、安頓、慈悲,溫柔地返回當下照顧自己,………………吳銀玉(光寶文教基金會認輔志工團召集人) 黃錦敦1969年生,高雄人。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督導與諮商心理師。喜歡創作,從木工、手作燈具、發展治療性卡片、寫書、帶領工作坊到生小孩,覺得都是美麗的作品。喜歡旅行,在移動中感受安靜,在變化中體會簡單。喜歡敘事治療,近年持續投入書籍與治療性卡片的創作,已出版作品包括:書籍:《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顆心長大》、《生命的神祕配方》治療性卡片:《哇卡:敘事治療獨特結果問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敘事治療重組會員對話卡》、《熱情渴望卡》、《親職卡:親職對話澄清卡》、《情緒對話卡》 二版推薦序 敘事的實踐,親子教養美學的另一扇窗吳銀玉 (光寶文教基金會認輔志工團召集人)達賴喇嘛說:「對自己慈悲是對一切眾生慈悲的基礎。」就如同建造房屋要從打穩地基開始。身為一個社會服務工作者,我們若希望對他人有所助益,就要從發展對自己的溫暖友善開始。錦敦就是這樣一個表裡如一、真誠至性實踐敘事生活的好朋友。我因為這本書的講座認識錦敦,然後參加他的敘事泡湯工作坊,每次在工作坊的開始,錦敦總是會問大家一句話:「你為何而來?」我總是回答:因為喜歡老師說話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待人處事的方式:真誠表裡如一、溫暖且慢條斯理而來;尤其是那認真的眼眸所散發出來的欣賞和貼近,總讓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能量感。在社區教育工作上,接觸到許許多多用心經營家庭、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當孩子承受壓力或心裡有課題時,所面臨的不安焦慮往往都無法被彼此具體地看見,大人往往因為心急焦慮無法克制而指責,甚至是威嚇懲罰,失去與孩子共學成長的機會。錦敦在本書的開始就溫暖地叮嚀,敘事取向鼓勵大家放掉一些「大人」標準,學著從孩子的視線望出去,然後把看見的又放回自己的心裡,再看見一次。在「孩子的舞台:看見孩子獨特故事的視野」深深撞擊著敘事泡湯的我。尤其是在「讓自己想要的事情發生;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故事裡,錦敦邀請不想午睡影響秩序的孩子,站到自己生命主人的位置來思考,為自己午休的表現打分數,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想要的生命發聲和實踐,用擁有主權的自己,去實踐想要的生命樣貌,很值得經營班級的師長和家長們參考。第七篇:「給媽媽的邀請函:用珍惜的態度對待系統中的照顧者」及「讓對話發聲;協助孩子與照顧者找到適合的對話管道」讓人熱淚盈眶,醍醐灌頂的叮嚀著自己:學習將孩子、家長當作專家、主人,珍惜她們之間的支線故事是很重要的,我想也是有機會陪伴兒童成長的親師長們的機會,由此出發所帶來的尊重和回應將是敘事最美的風景。感謝錦敦在這一單元的示範說明,為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與系統工作,做了「創造對話、開起新故事」的自由想像空間,讓更多孩子或家長在面對困境時,能被溫暖和善意所款待。這是一本「簡單易懂」,很值得用生活實踐的珍貴小書,它協助我解構了許多既有的框架和信念,學習停駐、安頓、慈悲、溫柔地返回當下照顧自己,也給出更大的空間等待、認識彼此,如此美好動人的氛圍一直是我心所嚮往,也是社會工作的奇異恩典。能夠用這樣的步調過生活與人接觸、工作,就是敘事最美的實踐力,更是親子教養美學的另一扇窗。誠摯推薦這本溫暖的好書,它不只是社會工作者閱讀,更適合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師長們閱讀。 推薦序 1. 初版序 敘事,是一種陪伴孩子的美學 周志建2. 初版序 深情的敘事工作者 林祺堂3. 初版序 助人工作者,真的聽懂了? 黃士鈞4. 二版序 敘事的實踐,親子教養美學的另一扇窗 吳銀玉
前言 敘事溫泉的療癒能量1創造一個說故事的內在空間:敘事氛圍的營造˙孩子的舞台──看見孩子獨特故事的視野˙讓自己想要的事情發生──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裝載故事的祕密基地──和孩子獨特的對話管道銜接˙在那卡西的音樂聲中──好奇與不預設立場的態度˙結語2把孩子和問題分開:外化˙憤怒當了主人──用擬人化讓問題和孩子分開˙看清你的底細──像偵探一樣看清問題面貌˙我有一個聰明的朋友──探索獨特的新故事˙吵架使用手冊──與問題建立新關係˙結語3尋找問題以外的故事版本:支線故事的入口˙從認識孩子的興趣開始──用興趣與熱情喚醒支線故事˙美好的相聚就是新故事──用心經營每一次相聚˙陪孩子走路回家──支線故事就在不起眼的生活細節裡˙二十歲的自己──善用時間軸概念˙結語4讓孩子的生命故事細緻而精采:支線故事的豐厚˙紅色怪獸不在時──看見支線故事的脈絡˙幸福的面具──讓故事有厚度˙兔兔的月亮和太陽──讓兒童在支線故事裡停下來˙讓機車怪轉型──好奇支線故事的細節˙結語5和愛的聲音連結:重新會員化˙當你寂寞時會想起誰──讓孩子和失去的關係再次連結˙原來媽媽一直在看顧我──參與和見證孩子的支線故事˙讓陪伴從自己發生──讓自己成為支線故事的重要資源˙結語6給孩子一個舞台:觀眾與見證˙心情火山不生氣──讓重要他人成為觀眾˙交換我們的故事──成為彼此的觀眾˙邀請見證的卡片──運用文件創造見證與迴響的空間˙結語7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與系統工作˙給媽媽的邀請函──用珍惜的態度對待系統中的照顧者˙讓對話發聲──協助孩子與照顧者找到適合的對話管道˙畫恐龍大賽──善用系統中的重要關係˙結語8與父母的諮詢工作˙我不要上學˙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那個沒耐心的自已˙結語9小奇的山羊村:個別諮商實例10永遠的朋友後記: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敘事的實踐 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從負責自己的百分之五十開始故事在某次的親職團體中,成員敬庭說起他的煩惱。「這兩個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總是衝突不斷,兩個人肚子都像放了炸藥似的,出口的話都滿滿的火藥味……我想過,會不會都快到了青春期,情緒比較不穩定……平時小吵就算了,但最近也真是太離譜了,兩兄弟還會動手,我們好說歹說,處罰斥責,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我們撂下狠話說:『我不管你們了,你們只有兩兄弟,如果真得那麼想打,那是你們的事。』沒想到前天,竟然打到皮破血流,哥哥把弟弟的脖子抓出了一大條瘀青……我那天氣炸了,把兩兄弟抓起來痛打一頓,他們從小到大我沒那樣打過他們……這兩天我還想著這件事情,不知道怎麼教他們才好?」敬庭,一家電腦公司的中階主管,不只有工程師的理智,為人更是幽默開朗,特別說起孩子時,常透露出為人父深厚的愛,在團體中,是大家都喜歡親近的一位夥伴。那天他說起這件事,卻是一臉煩惱。現場十幾位夥伴都是為人父母,我問大家:「在你的成長過程裡,跟手足有過衝突的舉手。」約九成舉手,包括我。「曾和手足打過架的舉手。」約五成舉手,包括我。「你家的孩子曾因手足衝突讓你煩惱的舉手。」現場家中有手足的家長,有七成舉手,當然,我也舉了手。我帶著大家一起說說手足衝突的情況,以及每個人如何面對的法寶。討論到最後大家覺得好像不管怎麼樣,要手足間不爭吵似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夥伴富男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家人互動多,又親近,就容易有衝突,就像我們夫妻都是成人了,有時候都會爭吵,更何況是孩子,這也算是一種『人之常情』吧!」這句話說得大家頻頻點頭,我也才發現「人之常情」這句話原來這麼美,充滿對人性中不完美的接納。「是人之常情,但就不用處理了嗎?」敬庭發出疑問。「我想這是那種要處理的人之常情吧!」富男笑著說,大家也跟著發出會心一笑。我很喜歡這樣的團體討論,充滿智性,接著,我帶入一個討論:「如果手足衝突是一種要處理的人之常情,那麼在處理手足衝突的過程裡,你最想傳遞什麼給孩子?也就是如果我邀大家把眼光從『問題如何解決』移動到『在這裡,你想教導孩子什麼』,用『教育』的眼光來看,在這過程裡你最想讓孩子知道什麼,體會到什麼?」我請大家在白紙寫下,並在團體中一一分享。敬庭說:「其實我最想讓兩個孩子知道,『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玉琴呢?」玉琴是敬庭的太太,我邀請玉琴也說自己的答案。玉琴:「我的答案也很類似,我最想告訴孩子,即使會吵架,都要記得我們是一家人。」哇!這是當父母的放在心裡頭最意味深長的話語了,現場的我們聽了都很感動。我說:「管教孩子時,知道『我們最想傳遞的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會只有『管』沒有『教』,常常管了(處罰、責罵)孩子,卻沒有說出我們真正想教他們的話語。接下來,我想邀請大家思考的是……「如果你想讓孩子好好的收下你想傳遞的,例如敬庭想告訴孩子的是:『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那麼你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也就是怎樣的你出現,孩子會更有機會接收到你想告訴他的?」那天課程的最後分享,敬庭有感而發的說:「……說到這裡,我知道這兩天我為什麼懊惱自責了,原來我生氣地打他們,自己也很懊惱,我像在示範怎麼『生氣打人』,這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今天更知道我的好好說、有情感的說、先安慰他們的情緒後再找機會說,這些會是更重要的。我過去的經驗確實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得聽進去。」那天,我用這個討論活動,讓這群父母學習在親子困境中聽見自己真正想傳遞的,並找到合適的管道,好好把重要的事教給孩子們。
用敘事的語言來說
「帶領孩子面對這樣的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你自己會喜歡?」我常在父母遇到困難時,訪問他們這個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父母當然會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哪個答案才是對的,而是當我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採取行動時,我們當起父母,不論困難是否已解決,我們都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樣子。找到「想要」的故事,這是敘事治療發展支線故事的概念。所以當敬庭表達處理手足衝突時充滿了不喜歡的故事時,我就把焦點挪回到:「那什麼是你想要傳遞的?」、「什麼是你最想告訴孩子的?」用此來碰觸敬庭想要的故事。我透過這樣的問句,讓他們探詢問題底下更核心的渴望與看重的價值。知道自己想傳遞什麼之後,接下來重要的路就是「實踐」了。怎麼讓想要的事情發生更多一點?在此,我來談一個與父母諮詢時很重要的概念:在關係中我們只能負責自己的百分之五十。我們都知道在(兩人)關係中,我們無法掌握全部,也就是說我們只占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但我們也會知道,在關係中我們並不是沒有影響力,因為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在關係裡,當一方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人的不同常常也就會跟著發生。所以,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若我們能啟動自身這百分之五十的變化,其實就是把問題改變的力量移回自己身上。回到這個案例裡,當我邀請父母把焦點先回到自身,思考著:「如果你想讓孩子知道這件你想傳遞的事,例如敬庭想告訴孩子的是『當兄弟是一輩子的事』,那麼你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孩子會更有機會接收到你想傳遞的?」透過問自己「我可以準備自己的什麼」,如此我們就會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開始準備自己這邊的百分之五十,有了這樣的準備,像是為孩子的變化放進了一種酵素,讓想要的故事有了更多發生的可能。
第八篇結語若我們不去解讀在問題背後的「學習提示」,只想要趕快解決,往往會發現許多努力都徒勞無功,錯了方向,甚至為了快點解決問題使用強烈的手段,常帶來更多的困難與傷害。「穿越」像是我們不只看得見眼前的「問題」,我們還會把視野再往前延伸一些,去看見問題背後帶來的重要學習。而我們會發現,當生命課題的學習完成時,問題如何解決也常就有了答案。敘事治療專注探索人們的「在地性知識與技能」,因為敘事相信人們的生命經歷遠比自己所知的更為豐富珍貴,只要好好地探尋整理這個人生資料庫,常能發現如珍珠般的禮物。當我們陪著父母回到自己生命的資料庫裡提取故事、整理帶回珍貴的體會,常常就能擁有就有一份「關於如何陪伴孩子經歷挑戰」的智慧。我常在父母遇到困難時,訪問他們這個問題:「帶領孩子面對這樣的困難時,你想當一個怎樣的父母你自己會喜歡?」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父母當然會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哪個答案才是對的,而是當我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並採取行動時,我們當起父母,不論困難是否已解決,我們都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在關係裡,當一方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人的不同常常也就會跟著發生。所以,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若我們能啟動自己這百分之五十的變化,其實就是把改變問題的力量取回自己身上。關係的經營,是如此,管教與親子關係,亦是如此。用認識的心情來與問題接觸,常可以看見問題的更多層次,於是理解到問題常不是黑白分明的兩端,而是有好有壞的同時存在,人面對問題不一定要採用對立的消滅態度,而是讓此過程成為一種充滿學習的旅程。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