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历史学宣言

  • 點閱:27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歷史學宣言》是“格致人文讀本”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在本書中呼籲,歷史研究應該放眼全球、回歸長時段,同時呼籲史學家要善用大資料統計工具和視覺化工具。作者認為,微觀史只著眼於短期歷史,缺乏長時段思維,有其局限性。因此,當今的史學研究應採用大圖景、大歷史的研究維度,同時結合微觀史精於處理文獻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讓史學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並使歷史服務于現實政治及社會,讓普羅大眾都能閱讀歷史、讀懂歷史,實現其作為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歷史學宣言》是“格致人文讀本”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在本書中呼籲,歷史研究應該放眼全球、回歸長時段,同時呼籲史學家要善用大資料統計工具和視覺化工具。作者認為,微觀史只著眼於短期歷史,缺乏長時段思維,有其局限性。因此,當今的史學研究應採用大圖景、大歷史的研究維度,同時結合微觀史精於處理文獻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讓史學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並使歷史服務于現實政治及社會,讓普羅大眾都能閱讀歷史、讀懂歷史,實現其作為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喬‧古爾迪(Jo Guldi),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助理教授,著有《通往權力之路:英國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史》(2012)。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英帝國的意識形態根源》(2000)、《現代國際思想的根基》(2013)等。 歷史學家該如何向當權者講述真理?這一點為何至關重要?就規劃未來而言,為什麼500年的視野要優於5個月或者5年?為何歷史——尤其是長時段的歷史——對理解造成當今社會種種矛盾的多重過去如此不可或缺?撰寫《歷史學宣言》一書的目的就是向歷史學家及任何有感歷史在當今社會該如何發揮作用的讀者吹響戰鬥的號角。著名史學家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在經歷了數十載術有專攻的專業發展之後,深刻洞悉了歷史學近年來出現的向長時段敍事回歸的大趨勢。在著者看來,這種大趨勢對未來的史學學術及史學向公眾的傳播而言至關重要。本書觀點鮮明、論證縝密,對人們論辯和思考數位化時代歷史學及眾多人文學科所能發揮的作用頗有裨益,這其中包括決策者、社會活動家、企業家,以及普通聽眾、觀眾、讀者、學生和教師等。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讓人耳目一新。很久以來,歷史研究呈現愈來愈專業化的趨勢,與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不相往來。阿米蒂奇和古爾迪呼籲回歸長時段,這是非常正確的思路。在書中,他們呼籲史學家放眼全球、擁抱長時段、勇於跨學科、觸碰大問題,包括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未來,堪稱史學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非常值得一讀。”
——巴黎經濟學院湯瑪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
 
“這是一部好書,構思奇妙、思想深刻、涉獵廣博,對當代史學發出了令人振奮的挑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史學逐漸喪失了長時段和序列意識,而代之以短期主義的微觀史研究。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批判,並提出:這樣只能讓歷史失去其對公眾的價值和有用性。大衛?阿米蒂奇和喬·古爾迪深入挖掘了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並以此為基,呼籲史學加大對公民生活的介入,要敢於觸碰大問題,以書寫出更多更好的歷史。”
——紐約大學湯瑪斯‧本德(Thomas Bender)
 
“古爾迪和阿米蒂奇強烈主張歷史當與時代掛鈎,並將此視為克服短期思維和缺少或缺失證據的未來預測的一劑良藥。在簡短清晰的篇幅中,作者呼籲史學家提高處理多種文獻資料的能力,巧妙設計、精心構思,爭取為從經濟失靈到氣候變遷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公共決策和民主辯論提供必備的知識證據和思維框架。作者還對學術史家提出了挑戰,鼓勵他們擺脫甚至打碎近一個世紀以來束縛史學發展的種種心靈枷鎖。”
——女王大學丹尼爾‧沃爾夫(Daniel Woolf)
 
“如果所有人的思維框架都不超過幾年的規模,那麼還有誰會嚴肅認真地思考孫輩子女的未來呢?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的貢獻在於他們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史學如何回歸大圖景思維的頗有力度的故事,他們要求史學家結合微觀史的洞見和大資料的相容優勢。作者提出,在人類世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瞭解歷史,而且是多層次的大歷史。”
——麥考瑞大學大衛‧克利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歷史這行當總有多家作坊在完善其不同的傳統和技藝,因此歷史學這門技藝會一直延續下去。但這本節奏明快的小書宣佈:歷史仍需關注長時段的大問題,仍肩負著道德責任,尤其是為當今時代人類面臨的困境提供亟需的洞察視野。近年來,英美史學為各種短期主義的敍事所困擾。因此,該書作者呼籲:歷史當為建設美好社會描繪多種可能的路徑,要有多方參與,要展開課堂辯論,所以歷史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就好像打了一劑強心針。”
——劍橋大學、《簡明歷史指南》主編烏林卡‧魯布萊克(Ulinka Rublack)
 
“該書力圖讓歷史與廣大公眾發生關係,擺脫長久統治專業史學的狹隘的專業化取向,轉而以長時段的視角把歷史、當前與未來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作者特別凸顯了對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史學關注,並同時考慮到數位化對史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影響。”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
 
“該書預見到人類的數位化和全球化未來,主張史學在此間應扮演富於批判性的問題解決者角色,令人振奮。為此,古爾迪和阿米蒂奇提出,史學家應當恢復自身的長時段視野和能力,大膽地將歷史的多元因果理論注入到支配當今學界、維務當前的各種討論之中。”
——羅漢普頓大學約翰‧托什(John Tosh)
 
“這本書來得非常及時、非常有用。阿米蒂奇和古爾迪呼籲史學家行動起來,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去思考大問題、擁抱長時段思維、挖掘數位技術的多種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目前呈碎片化的史學及時轉向,積極承擔自身的公共責任,甚至以某種富有道德的烏托邦境界去應對困擾當今時代的重大問題,如社會不平等和氣候變化問題。作者真誠地呼籲那些潛心過去的史學家抬起頭來,為人類思考、建設未來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這部歷史學宣言對整個社會科學給予了批判,頗發人深省,對那些已經接受史學當具公共關懷和尚待擁抱這一寬廣視野的學者均有裨益。”
——杜倫大學盧德米拉‧喬丹諾娃(Ludmilla Jordanova)
 
“當今時代的公共政策和公眾辯論有很多缺失,但其中重要的要算是缺少必要的歷史維度。在《歷史學宣言》一書中,大衛·阿米蒂奇和喬?古爾迪發出了一聲呐喊,呼籲史學家不止要積累更多有關過去的知識,還要在歷史的廣度和深度上大膽開拓,因為這一點是史學知識化作公共知識的核心樞紐。”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
 
“大問題遇到了大資料,共同為公域的長時段思考助力,使得該書的論證頗為有力。古爾迪和阿米蒂奇不止為歷史學科的未來發展開闢了的新的路徑,還為多個學科應用歷史研究的成果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回歸長時段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政治上更是勢在必行。”
——佛吉尼亞大學貝塔尼‧諾薇斯基(Bethany Nowviskie)
 
“近年來,大歷史和深度史被認為是史學家回應大眾對未來關切的方法和理路。在這部涉獵廣泛、神采飛揚的著作中,作者對相關問題給予了迄今較為全面的探討。古爾迪和阿米蒂奇主張:史學的未來在於史學家是否有能力塑造和引導公眾話語,這無異于對同行史學家發出一聲令人振奮的出征號令。言盡其宜、恰逢其時。”
——芝加哥大學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
  《歷史學宣言》是在多輪討論之中誕生的,討論的議題包括史學的未來、長時段的回歸以及史學在公共文化中的作用等。喬‧古爾迪認為,是傑瑞米‧D‧亞當斯(Jeremy DuQuesnay Adams)和大衛‧尼倫伯格(David Nirenberg)為本書的撰寫播下了思想的種子;大衛‧阿米蒂奇也主張,是與愛麗森‧巴斯福德(Alison Bashford)和達林‧麥克馬洪(Darrin McMahon)的交流催生了自己的想法。交談導致了合作,一篇研討會提交的發言稿很快演變成一篇論文,論文再經拓展就成了眼前的這本書。本書能夠最終成型得益於其他許多人的關愛,既有私人生活的,也有專業學術的。喬‧古爾迪在此要特別感謝紮切里‧蓋茨(Zachary Gates),大衛‧阿米蒂奇則要向哈佛大學歷史系的工作人員特別致意,感謝他(她)們的耐心和支持。同時,我們兩個人都特別感激紮切里‧大衛斯(Zachary Davis),其助研之功即高效又富有想像力。
本書的部分內容曾在耶魯大學法學院和位於巴黎的瑞德學院宣讀過,我們對聽眾的評判和鼓勵表述感謝,同時要感謝以下學者對本書內容的反饋,他(她)們是:詹妮‧安德森(Jenny Andersson)、馬吉‧阿弗里(Margy Avery)、歐默爾‧巴托夫(Omer Bartov)、彼特‧伯克(Peter Burke)、詹妮弗‧伯恩斯(Jennifer Burns)、哈樂德‧庫克(Harold Cook)、西蒙‧德迪歐(Simon DeDeo)、馬特‧戴斯蒙德(Matt Desmond)、保羅‧弗里德曼(Paul Freedman)、斯特拉‧格瓦斯(Stella Ghervas)、約翰‧吉利斯(John Gillis)、湯姆‧格里弗斯(Tom Griffiths)、琳恩‧亨特(Lynn Hunt)、丹尼爾‧居特(Daniel Jütte)、傑瑞米‧凱斯勒(Jeremy Kessler)、丹‧斯梅爾(Dan Smail)、安娜‧蘇(Anna Su)、約翰‧威特(John Witt)和丹尼爾‧沃爾夫(Daniel Woolf)。我們還要感謝《年鑒》(Annales)雜誌的編輯們,尤其是艾蒂安‧安海姆(Etienne Anheim)和安托因‧里爾蒂(Antoine Lilti),因為該刊登載的一篇論文其部分內容就來自本書的前兩章。
《歷史學宣言》在多重意義上是攜手合作的產物,不止作者兩個人的合作,還有作者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和合作。理查‧費舍爾(Richard Fisher)可謂獨具慧眼,從一開始便從出版社高層管理者的角度竭力支持本書的撰寫。沒有里茲‧弗里恩德‧史密斯(Liz Friend-Smith)編輯的執著、幹勁和熱情,這本書可能根本還未動筆,更別提如期完成了。克莉絲蒂娜‧薩里吉安尼多(Christina Sarigiannidou)和羅薩琳‧斯科特(Rosalyn Scott)在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從容淡定並如期完工著實令人欽佩。芭芭拉‧多赫蒂(Barbara Docherty)堪稱一位模範的技術編輯,自始至終都高效敬業,而卡洛琳?狄培文(Caroline Diepeveen)也在時限之內趕出了一份出色的文獻索引。出版社從一開始便堅持《歷史學宣言》一書要採取免費公開網上發佈的形式出版,可謂別具一格且令人振奮。我們期待著這一實驗性的做法會引發更多的學術討論。凡有興趣的讀者都可登陸網站historymanifesto.cambridge.org加入討論。
 
喬‧古爾迪,于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
大衛‧阿米蒂奇,於悉尼
2014年7月 前言
導論 人文學科的篝火
第一章 後顧前瞻:長時段的興起
第二章 有一陣子,長時段消退了
第三章 長短論衡: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遷、公共治理和社會不平等問題
第四章 大問題、大資料
結論 史學的大眾前景
注釋
索引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