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国重组 : 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的亲历与思考 = China restructuring

  • 點閱:21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中國重組: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是國內著名投資銀行家王世渝先生繼《曾經德隆》一書之後筆耕數載再度出版的一部關注中國時政的紀實題材力作。

《中國重組: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是國內著名投資銀行家王世渝先生繼《曾經德隆》一書之後筆耕數載再度出版的一部關注中國時政的紀實題材力作。 世渝,重慶人,資深投資銀行家。當過工人、教師、銷售員、政府官員、國企廠長。
1991年開始,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第一代參與者,曾任萬通集團投資銀行部總經理、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之一、董事總經理、海南順豐集團董事、德隆集團友聯金融產品總部總經理、中國飛天集團執行總裁、中國工商聯之光彩49集團主要籌建人之一。現任同鑫匯基金總裁。
22年來,主導和參與上百家企業改制、、投資、重組、並購、上市。如海南順豐股份發行與上市、吉林輕工改制上市、北方五環並購上市、廈門國泰並購重組、中體產業並購上市、四川新希望、海南寰島上市、曙光汽車;四川、湖南、湖北等多家企業投資;博盈投資、寶龍股份、東碳股份、嘉泰等借殼上市;擔任大量公司戰略顧問、獨立董事。
是中國最早提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方案專家;創新設計的中國農村土地信託流轉方案目前在湖南全省推廣。擔任北大、清華EMBA授課講師;著有《中國的納斯達克》、《曾經德隆》等著作。 《中國重組: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編輯推薦:第一,作者的可信度和行業領軍的影響力保證了《中國重組: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的可讀性和指導性。第二,書中對過去的創業經歷做了梳理,對未來十年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晰。第三,書中故事性強,于理于情,文筆生動流暢。
重組,是一切生命具象與抽象的運動過程。1991年夏天,我開始了我的亡命天涯。所有的錢只夠買一張去廣州的火車票。漫無目標的我,就像大海上漂泊的一葉小舟,被波浪無情地拋到了一個荒蕪的沙灘上,這個沙灘讓我過去三十四年的人生“歸零”,我不得不選擇新的生存方式。沒想到,我的這個選擇,竟然是投入了一個巨大的洪波之中。至2012年,我這顆“沙粒”伴隨著這個荒蕪的“沙灘”被巨大的洪波卷進大海,整整經歷了二十一年的漂泊。如今的“沙灘”基礎被夯實,已經是高樓林立;而我卻被淹沒其中,非常渺小。但是我見證了它的崛起,見證了這個來自資本主義的資本市場與社會主義國家相融在一起的奇妙經歷。這種融合在人類歷史和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這種融合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重組。這個重組至今還沒有結束,還在由淺而深,由深而淺地交替著。也許,重組永遠不會停息。重組,意即重新組合。它是一個金融或經濟術語,是各種已有的和未知的商業存量資源在一個相對的時間和空間系統內重新配置、重新命名、重新定義、重新分配而使原有內在結構發生變化的、持續不斷的商業行為。但是,當重組一詞超越經濟范疇時,它也可以是整個社會資源或裂變、或變革、或修改規則、或顛倒秩序、或兵戎相見、或心旌激蕩、或天翻地覆的驚心動魄的過程。一百年前,推翻滿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顛覆幾千年傳襲下來的封建世襲秩序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的重大重組;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重大重組;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從“文革”結束以后的1978年開始的這場歷經三十多年,至今還在繼續著的不涉及民族獨立、不用飛機大炮、不用政權更替而進行的體制變革,更是一次震懾心魄、決不遜于一場戰爭的重組。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上世紀蘇聯的解體、兩德合并;近期的茉莉花革命所引發的埃及、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家發生的事件莫不如此。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經歷過大煉鋼鐵;對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又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嘗過災荒年餓肚子的滋味和文化大革命的荒誕無稽;對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有經歷“文革”結束,經歷權力交替的觸目驚心;對于八九十年代的人,我又是陌生的,因為我已經難以在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里找到八零后、九零后們晃動的3G手機和微博空間,找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中共同的語言。社會就這樣交替著、變換著、穿越著、重組著……歐洲走過中世紀、走過文藝復興、走進工業革命、創造現代文明用了四五百年。即使像美國這樣自南北戰爭結束,開創統一、民主、強大的美利堅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高度發達國家,也用了二百多年。在中國,西方經歷幾百年的歷史階段竟被濃縮在我們短短三十年的時間里。幾十年與幾百年的融合、沖突、交替、碰撞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態前所未有,東方、西方各執一詞。在濃縮的時代里,巨大的重組帶來的變化和百年、千年不變的靈魂竟同時共存。我是上世紀大躍進年代出生的,歷經災荒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國營企業、下海南行、資本運營一系列特殊時期與特殊事件,經歷過貧窮、忍受過饑餓、跌入過深淵、見證過戰爭、伴隨過激蕩、又享受過富足。最終作為中國這幾十年重組過程的最深刻、最前沿,至今尚不曾停息的參與者,我是非常幸運的。這些重組經歷,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巨大的人生財富。以三十年來看,我們經歷了計劃經濟向中國式市場經濟的轉變;以六十年來看,我們結束了一百年兵荒馬亂、血雨腥風的戰爭和四分五裂的社會形態,開始了一個完整、統一、強大的政權;以一千年來看,我們從世界之巔逐漸跌落,墜入黑暗的深淵。而今,一輪來自又一個世界之巔的光芒在向我們投來。 這縷陽光最終是否能照耀著我們,不僅僅是三十年、六十年的時間距離,更需要我們奮力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精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不斷而深刻的變革與重組,而且方向明朗、道路清晰、充滿激情、方法得當。這是我們每個人、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整個民族共同的使命。我們重組著,我們也被重組著。于是,《中國重組——一個中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這本書的命名油然而生。《中國重組——一個中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是我經歷二十多年資本市場后,嘗試著將國家“公司化”的一個假設式的解讀。國家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組織體系,它以疆域為界,將人類組織在不同的國家秩序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維護著人類的獨立、自主、自由。而公司則是一個年輕而同樣偉大的組織。公司誕生幾百年來,它以盈利、賺錢為目的,由商人將各種商業資源組織起來,利用智慧、信息、資本、生產資料開展各種生產經營活動,使公司發展盈利的同時為國家創造巨大稅收,推動國家強大、人民幸福、社會發展。尤其是現代公司制度發明以來,公司更是將資本與經營分離、將公司與地區分離,形成跨生產經營方式,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跨種族、跨階級、跨意識形態的超越國界的組織。幾千年歷史的國家與幾百年歷史的公司比起來,我以為,公司有著更加不同凡響的意義,公司比國家在推動人類發展與進步方面作用更大。中國重組這幾十年來,核心是引進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就是以公司為核心組織的經濟,沒有公司為載體,哪有市場經濟之談?因而,借鑒幾百年來形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形式作為參考,用于一個國家的經營,或許非常具有現實的戰略意義。在全世界范圍來看,我以為,在這方面最成功的國家莫過于新加坡。難怪有人將新加坡稱之為“新加坡有限公司”。中國市場經濟之路是公司化之路,國家經營也越來越像公司經營,至少,國家在市場化、公司化經營過程中,借鑒了越來越多的公司組織規律來經營國家。在本書中,我以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視角對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生活的這個“公司”,進行描述、認識、感悟,重點是二十多年來我經歷、參與或者主導的投資、改制、并購、上市、重組過程中的許多案例、許多故事進行分析、思考。透過這些案例和故事,回顧中國從三十多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在微觀層面的深刻變化;展示中國資本市場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企業、企業家、中國經濟在不斷變革和重組、發展過程中由無知、粗放、盲目、野蠻、荒唐到成熟、理性、規范、壯大的干奇百態;也有經歷二十多年資本市場之后對今天的認識和對未來的展望、思考;有多姿多彩的創業故事、賺錢故事、倒霉故事、賠錢故事、玩弄資本的故事、被資本玩弄的故事。所有這些,無一不是真實的過往,真實的畫面,真實的情懷。新世紀剛剛進入第二個十年,世界就發生了過去幾十年都不曾有過的變化。中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勢頭開始明顯地打破著世界的平衡,這種平衡的打破在歷史上幾乎都是戰爭、沖突、流血、顛覆的結果。和平年代在較短時間里用和平的方式打破世界的平衡從未有過。這令全世界,包括全中國自己在內,都有些始料不及。在中國高速成長、發展的同時,西方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又放慢了它們自身的發展步伐,全球經濟籠罩在一片悲觀的氛圍里。客觀上加快了中國縮短和發達國家距離的速度。但同時,中國這桿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質疑之聲,做空中國之舉、期盼中國經濟崩潰的輿論也開始泛起。社會主義中國在采用了資本主義發明的市場經濟之后,高速發展幾十年,自身所積累的許多問題釋放出來,仿佛又走到一個需要深度重組的歷史關頭。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們并沒有被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所左右,也沒有被一直唱衰的言論所恐嚇住;同樣也沒有盲目地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高速度,及時提出了轉變增長方式、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那么,以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為目標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什么呢?我以為,就是對中國從經濟、政治、社會、精神、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持續不斷的、科學的、系統的、深層次的變革與重組。以調整自己,順天應時,把握機會,崛起于明天。已經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是重組的過程,在已經到來的中國發展之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最為重要的歷史關頭,仍然需要繼續重組。作為一個伴隨中國資本市場走了二十多年的投資銀行家,我的同行中,至今還沒有我們的海外同行美國高盛集團的魯賓、鮑爾森那么幸運,有機會直接從投資銀行家成為財政部長,參與國家的最高決策,像羅姆尼一樣參加美國總統的競選,但我可以有機會在本書中將中國理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限公司”,以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視角來表達對這個特殊“公司”的重組觀點,講述它的重組故事、設計它的重組方案、建議它的重組未來。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就像是一次“公司化”的過程。按照西方的發展邏輯,這個過程就應當是私有化的過程。三十多年來,我們“公司化”了而沒有私有化。國家不能等同于公司,但中國既然走了市場經濟的道路,就應當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來經營國家。如果將中國理解為一個“公司”,這便是一個采用市場經濟手段連續高速增長了幾十年的“公司”。在人類社會史上、國家史上、人類的“公司”史上都很罕見。這個“公司”的股權為國有絕對控股。和美國不一樣,美國完全是一個私人資本控股的私有化“公司”,國家更是像這個私人資本的代理機構。私人資本的經營活動創造的稅收,“供養”著這個國家平臺。雖然,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美國各政黨的選舉、總統的選舉是完全的民主,但是民主的背后各大利益集團的身影無處不在。而中國的“國有資本”沒有量化給全體公民,國家名義上代為行使著全民財產的權利,和美國不一樣的是,中國既經營著稅收又經營著大量的資本。中央政府像是這個“公司”的“母公司”“控股公司”。按西方公司理論來分析,這也是一個混合型、多元化、跨國經營的“集團化公司”。國家直接經營著巨大的資本是中國和美國的最大區別。每個部委像是這個“公司”的管理職能部門,每個省都像是這個“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各地、市也像是各省的全資“子公司”。國資委所管理的企業稱之為“央企”,相當于母公司直屬的、專門從事某一單一業務的“公司”。在治理結構上,按許多人近幾年的觀點,我們的黨委越來越像“股東會”;全國人大和各級地方人大更像是“董事會”;政協也有些像“監事會”;政府越來越像管理層。黨委書記、省長、市長,在下面都被稱作“老板”,也確實像董事長、總經理;各部委的主任、部長是這些部門的部門經理。每年都在增長的GDP,也像是這個“公司”的銷售總額。每年的財政收入體現為這個“公司”的利潤;CPI則像是成本變化;同樣,可以大致編出這個“公司”未經審計也無法審計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無一不是這個“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宏觀重組方略。每年的“兩會”,就像這個“公司”的年度董事會和監事會會議。也許這些比喻并不恰當,但人類文明創造的“國家”與“公司”這兩種社會與經濟組織形態之間必然有著它們天然的聯系。如果細心一點兒,我們還會發現,國家、公司這樣的組織內涵竟然與家庭這一人類最基本的組織關系有著驚人的相似。中國的國家組織、公司組織、家庭組織之間的縱橫關系是一脈相承的,而同樣,也可以從西方的國家組織、公司組織、家庭組織里找到內在的縱橫邏輯關系。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近三十多年來我所經歷的這個“公司”在幾個要素和環節上的微觀故事和我對這些要素和環節的一些宏觀性、戰略性分析及評價。總共分為六章,包含著這個“公司”旗下的私營企業,也可稱之為這個“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在這個“公司”中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直管的“國有企業”的故事;在這個“公司”中作為最年輕的一個“子公司”的海南省;在這個“公司”中有一項主營業務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個業務既獨立于其他業務之外,又融合于所有業務之中,它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神經,這就是金融和資本市場;這個“公司”與世界其他國家“公司”的業務往來,如進出口和招商引資、對外投資;以及這個“公司”中被嚴重低估的一個業務:這項業務具有龐大的存量資產,有著最為巨大的“職工隊伍”,增長潛力巨大、工資成本最低,它是這個“公司”最具投資價值、最具增長潛力的業務板塊,這就是農業。在這個“重組與變革的”過程里,前三十年的“現代工業”“城市經濟”“科技”是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它使整個“公司”一躍成為世界制造基地、世界吊車之國,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甚至全球都在預測這個“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公司”的時間。“公司”的這些業務板塊在發展方式上還可以通過結構優化,并利用區域“子公司”“孫公司”之間的不平衡進行內在的平行、縱向業務整合來保持其增長的持續性。但是,這些業務發展中帶來的資源消耗、環境破壞、整體成本的提高;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越來越龐大的非生產經營性支出,總體結構的失衡積累的越來越大的系統性風險;行政權力與經濟權力的相互交叉、高度集中所導致的尋租、腐敗,嚴重地侵蝕著這個“公司”的機體,危害著這個“公司”的健康。若要保持這個龐大的“公司”繼續增長,保持其增長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未來三十年,必須依靠農業這一被錯誤定義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的最大的存量資產。將自有資本、信貸資本、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以及大量的國際、國內科研力量、人才力量、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高水平的管理大量投入于這一低效率運轉的產業領域,改革現有農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重組現有農村資產的配置模式、商業模式、分配方式,讓農業資源成為產業資源、成為龍頭企業的資源,這不僅可以整體增加“公司”的生產總量、利潤水平,提升七億產業“農民”的工資收入,消化“工業經濟”“城市經濟”的溢價資產和過剩“產能”,而且還能反哺“工業經濟”“城市經濟”的后“工業化”時代的發展。同時,將整體降低成本、形成“和諧”的生產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方式、收入分配結構。若達此目的,這個“公司”將更加健康、更加強大。十三億“員工”才會更加幸福。《中國重組——一個中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講述過去三十多年來我所經歷、所參與的中國重組的故事來探討當今中國、未來中國變革與重組的方法。希望謹借此書,表達一個中國公民對國家強盛、發達并貢獻于人類文明的美好愿望。也許,很多人不會同意我的觀點或者比喻,不會同意越來越集中的社會資源和權力在“公司化”;也可能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主義太多,市場經濟太少,不僅沒有“公司化”,反而走向了非市場化。觀點會很多,也會更好。王世渝2013年3月18日
自序
第一章國退?國進?
第一節國企血緣
第二節國營之榮光
第三節民選廠長
第四節另類國企
第五節“國”與“民”之爭
第六節“國”之重組創意
第七節關於公司與公司治理
第二章範日旭及其他“少數股東權益”的生存樣板
第一節老闆范日旭
第二節“順風”起航
第三節股份公司
第四節超前的資本運營
第五節穿過玻璃牆
第六節寫給範日旭及中國的“少數股東權益者”
第三章海南島及中國的“子公司”
第一節“海大”畢業
第二節瘋狂的歷史
第三節子公司的生存邏¼¬
第四節“子公司”的多個版本
第四章中國的金融及我所¾¬曆的資本市場
第一節中國的金融誤區
第二節見證歷史
第三節別樣世界
第四節初識投資銀行
第五節小刀初試
第六節資本大鱷是這樣誕生的
第七節北方五環之謎
第八節資本市場的中國道路
第五章國際化“共和國有限公司”的走出去戰略
第一節全球新視野
第二節通往海外之路
第三節千年商機
第四節別成千年遺憾
第六章“農的傳人”
第一節被誤讀的農業
第二節大巴山故事
第三節神奇的魔芋
第四節“三農”新解
第五節人參與普洱茶--永遠的教材
第六節天道之違
第七節第三次土改--益陽“草尾模式”
道德重組--“共和國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代後記)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