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老有所終 : 長命百歲還是品質九九?

  • 點閱:26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誠如《禮記》禮運‧大同篇所言,「老有所終」實為一個理想境界!                       在何地養老,有多少金錢可供自己養老,則是人生善終前最重要的一環。只是,「老有所終」絕非無中生有,萬事皆需預做準備,才能擁有。

誠如《禮記》禮運‧大同篇所言,「老有所終」實為一個理想境界!                       在何地養老,有多少金錢可供自己養老,則是人生善終前最重要的一環。只是,「老有所終」絕非無中生有,萬事皆需預做準備,才能擁有。 莊錦豪1950年台灣新竹出生,197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1984至1985年到加拿大蒙特婁McGill大學進修,取得實驗外科碩士。專長在小兒外科,曾擔任小兒外科主任、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第十任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高雄分班副所長、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及代理院長,目前為顧問級主治醫師,並榮任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業餘熱衷寫作,除了本書,另外已出版兩本書,分別是自傳《過河卒子: 一名外科醫師未預期的人生之旅》,以及供民眾就醫參考的《醫療大觀園:避免成為看病劉姥姥的就醫指南》  這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民眾閱讀,也可以提供醫療人員、長期照護相關工作者,甚至安寧照護工作者作參考之用。這真是一本好書,請大家告訴需要的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
現代人如何「健康地老年安養」與「尊嚴地善終」?這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功課」,因此,莊院長的這本書,也是大家所亟需要的思維資糧。讀者認真閱讀本書,必然會有所啟發,對於自己和家人,皆大有助益。祝福本書的讀者,祈願大家都夠生死自在,瀟灑走一回!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校務顧問│釋慧開(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作者序第一章 失根的蘭花與葉落歸根1-1 失根的蘭花1-2 從籍貫、祖籍尋根1-3 張排長和劉大哥的故事1-4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第二章 慎思生命的意義 明辨可行的信仰2-1 生命的意義在那裡?2-2 「一去不復還」的難題2-3 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的迷思2-4 為什麼宗教離開一般人越來越遠?2-5 徬徨與抉擇2-6 儒釋道之子2-7 智信而心悅誠服
第三章 健在活到老 延命不臥床3-1 風燭殘年不可怕,維生臥床是夢魘3-2 一失足成千古恨3-3 運動不是初一、十五的事3-4 看病不賭命,異狀不能掉以輕心3-5 插管或造口,不要成為後悔的藉口!
第四章 病人可以自主 善終在於自決4-1 病人可以自主?活著不一定是贏家!4-2 好不好走,貴在生前計劃,不在身後祝禱4-3 十項全能到逐項失靈,巴氏量表可以算命4-4 善終也是善盡孝道
第五章 錢要夠用到終老 人不要往「下流」跑5-1 老妻、老狗與手頭隨時可用的錢5-2 錢不是「阿堵物」,它才是老年人最忠實的朋友5-3 從「上流」到「下流」,關鍵在未雨綢繆5-4 曾經是一家之寶,何以變成普世面臨的煩惱?5-5 錢從那裡來?多少才夠用?5-6 又老又窮已夠慘,還有孤獨伴晚年
第六章 旅人、貓頭鷹與金池塘6-1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6-2 加持助生長,減持利餘生6-3 貓頭鷹6-4 金池塘6-5 山愛夕陽時6-6 白首偕老、「卒婚」、離婚?還是攜伴同行!
第七章 大象的墓地、楢山節考、做七與告別7-1 大象的墓地7-2 楢山節考7-3 愛因斯坦和居禮夫人的生死觀7-4 「慎終追遠」,能民德歸厚嗎?7-5 達賴喇嘛與台灣「人間佛教」的生死觀7-6 做七7-7 生前契約7-8 告別的身影
第八章 長命百歲 不如品質九九?  8-1 從「一百零三歲沒看過醫生 老康健」說起8-2 長壽的迷思8-3 生命品質與長度的拉距8-4 老年人生活品質與幸福感8-5 長日將盡 壽終正寢?
第九章 和衷共濟 宛如赤子                          9-1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9-2 老有所終:準備好才能善終9-3 榮民之家與養生村9-4 和衷共濟,擺脫三等公民的迷思9-5 終極定位:更像戰士的「慈母」9-6 返璞歸真 宛如赤子
  1.1失根的蘭花宋朝末年,著名的詩人及畫家鄭思肖,在宋朝滅亡之後,畫蘭連根帶葉,飄浮於空中,藉以表達「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的想法,並寄託個人對異族統治中原的不滿。七百多年之後,旅美電機哲學博士兼散文作家陳之藩,在他著名的散文集《旅美小簡》裡,有一篇名為「失根的蘭花」的文章1,沿用鄭思肖根畫蘭卻根不著地的想法,充分表達旅居海外華人,飄泊無依,有鄉歸不得的心聲。「失根的蘭花」,自此聲名大噪。在這篇文章中,陳之藩提到他的朋友顧先生一家,約他去費城郊區一個小的大學裡看花。文章說到「花圃有兩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樹叢裡,還有閃爍著如星光的丁香,這些花全是從中國來的吧!由於這些花,我自然而然的想起北平公園裡的花花朵朵,與這些簡直沒有兩樣,然而,我怎樣也不能把童年時的情感再回憶起來。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這些花不該出現在這裡。它們的背景應該是來今雨軒,應該是諧趣園,應該是宮殿階臺,或亭閣柵欄。因為背景變了,花的顏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後面,他又提到「我這時才恍然悟到,我所謂的到處可以為家,是因為蠶未離開那片桑葉,等到離開國土一步,即到處均不可以為家了。」很有意思的是,另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在一篇以「飄零」為名的散文,提到留學美國的一位朋友W,到波定謨(巴爾地摩)約翰勃金(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當助手,研究動物行為。文中提到W的戀愛,和來回美中的逸事。終了,但仍不免感嘆W的「飄零」2。在遊牧民族或以狩獵為主的年代,人類逐水草而居,到處遷徙,飄泊不定是常態。進入農業時代,人開始定居、組織家庭,甚至於形成大家族、宗親麕集,也逐漸習於安土重遷。一般人離鄉背井,會有失根或飄零的感覺,乃因為人生地不熟,所有習以為常的人、事、物都不存在,左支右絀,像植物斷了根,生機沒有著落,還有可能枯萎。這種感覺越到傍晚越強烈,才有「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思鄉情懷。「根」怎麼和人扯上關係?美國黑人作家亞歷斯•哈利3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探討家族源頭後,於1976年發表《根》4這部小說,立即轟動全球,連續22週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中18週穩居龍頭。作者從1750年他上推的七代祖先降生之地,即西非岡比亞5河上純樸和諧的村莊開始,細數先祖被白人擄掠到美洲,一路經歷的苦難。尤其第一代黑奴在遙遠的異鄉受盡凌辱又孤苦無依,只能在夢中追念和天堂一樣美好的故土。作者敘述的這條根,不僅是美國黑人的根的代表,也掀起黑人,甚至於白人的尋根熱潮。這部小說可以說觸動所有人類的心弦,畢竟根之所繫的故鄉,是所有人都會思念的地方。1977年,普立茲特別獎頒發給哈利,以表彰他的特殊貢獻。如此看來,人若離開了故土或國土一步,真的像陳之藩「失根的蘭花」中所描述的「到處均不可以為家了。」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