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煙火與噴泉

  • 點閱:35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白靈自序〉人類對於會「變」的東西,總有無限的好奇,會「變」就有「掌握不住」的感覺,愈「掌握不住」就愈想「掌握」。比如「錢財」「名利」,比如「神明」「情愛」,這幾者都有「不易掌握」卻因欣羨反而常為之「掌握」的迷人持質。人們從懂事到老去,恐怕都不易脫離它們的「手掌心」。會「變」的東西常予人一種「似近實遠」, 「似熟悉卻陌生」、莫衷一是的幻覺感。而由於前幾者的不易掌握,人們就常把這棟的幻覺感帶到對其他事物的注意或喜好上,遠一點的比如「玩火」或「玩水」,近一點的比如說「玩文學」「玩藝術」。火,恐怕無人敢說它是容易掌握的東西。自從希臘的普羅米修斯向天帝宙斯借火不成,轉飛向太陽,他點著手中蘆葦盜得「火種」飛回下界,分給世間的人類,卻也招惹宙斯的憤怒,派潘杜拉帶了盒子降禍人間,並以「私自竊取太陽之火給人類」的罪名,將他鍊在高加索山,叫大鷲啄他的胸。這是玩火者的「下場」,也是暫時掌握之後終究掌握不住的鑑戒。宙斯的理由是火會帶給人類智慧和聰明,他就再也無法掌握人類,其實這裏說的宙斯暗指的是人類本身那最聰慧能幹者。的確,人類自從試圖掌握「火」後,接著衍生出來的是炭火,爐火、燈火、火柴、火車、火箭、炮火、戰火、核子火,掌握好時是福,掌握不好時就是禍。在冷戰年代,核子火對人類的威脅可說達到了「火」的極致。水也是如此,既載舟又覆舟,看衝浪人就知道了,當他充分掌握了水之動勢和特性,借力使力,一雙腳一塊板就能在水上悠游滑行,否則也可能是吞食他生命的血盆大口‧人類自從想掌握「水」後,衍生出來的是水壩、水庫、水管、自來水,水塔、水荒、水泥、水車,水磨、水師、潛水艇…等等,無非想試圖掌握水性,比如幾千萬年也不曾掌握住的三峽,人們如今建大壩想掌握住它,而數百年後呢?仍能掌握得住嗎?所有這些「玩火」或「玩水」都或許是必要的,為了食衣住行而來的必要,唯幾乎都是實用性的。除了「煙火」與「噴泉」。煙火繼承的仍是「火」會「變」、不易掌握的特性,但人們卻透過設計試圖展演它,它的火撐開照亮的不只是夜空,也撐開照亮了人們的眼睛和視野,它可以是光瀑、可以是吊籃、可以是光彈、可以是光傘、可以是層層爆發燦爛的流金,更可以是一座座噴突浪漫火花的砲臺,乃至整座城鎮就是一座爆發嘉年光華的巨碩煙火臺,比如鹽水鎮。它是「火」中最完美的演出,也是較不具實用性的。它充分展現了會變之事物的美感與幻覺。噴泉的變幻雖然沒有煙火那麼多彩多姿,卻可以透過適當的設計,達到水的極致,比如水簾、水瀑、水梯、水舞等等。它們除了美,都沒有什麼實用性。此時,水不只是水,而是水的再生、轉化。或可這麼說,煙火是火的「陌生化」,噴泉是水的「陌生化」,它們讓平常的火和水展現了新面貌。這就如同詩,把玩著語言,卻讓語言有了新視窗。語言因為詩而呈露了語言的生命力、變幻力和承載力。有時候它是較易掌握的地上噴泉,有時它是不易掌握的空中煙火。生活現實是複雜和煩瑣的,但詩非現實的再現,也非生活的重描,詩選擇了現實複雜的一支將之「噴泉化」,選擇了生活煩瑣的一端將之「煙火化」‧詩試圖借助的語言有其巧妙和不易掌握的特性,唯所謂「噴泉化」非他人之噴泉,而須是自創之噴泉,所謂「煙火化」,也非他人之煙火,而必得是自創之煙火。詩是亮在心中的煙火,詩是湧出心窟的噴泉。那種美感,似清晰,似模糊,一種可掌握又不可掌握的感覺。詩或予人幻覺,卻不予人會變事物所特具的幻滅感。其理由無它,詩是噴泉,詩是煙火,詩是自足的,詩是非實用的。煙火的燦爛與否,噴泉的壯觀與否,顯然與它們構成的質素或能量有關‧本書前四篇即針對詩的鑑賞和創作與生命能力的關係,提出幾點粗淺的分析,並對詩創作時在選擇、組合語言時,邏輯性語言與神話性語言在一首詩的構成中,其可能產生的作用作了一點淺近的探索,希望對詩創作者有所幫助。二文則是對「未來」煙火與噴泉的可能形式和內容帶點焦慮感下產生的小文章。 探討了一九四九年前新詩流派與當下詩歌的血源關係和迄今未盡性的議題。 一文則對新詩的觸鬚可能涉及的層面和觀眾充滿了好奇和期評。 則是借鄭氏的境界觀為引子,探索多元化時代下詩之各種藝術導向。 一文從「詩刊的迷思」談起,對《藍星詩刊》四十年來的貢獻作了若干歸納評析,並由此論及未來詩刊可能的面貌和特質。是本書最長的文章,用力也最多,文中針對文學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傳播媒介的關係、相互轉換的可能,以及不同藝術形式的發展對文學家的創作活動產生何種質變等等有若干探討,文中並對臺灣現代文學迄今為止的一些媒介轉換過程和努力成果,也作了一掃描式的回顧。本文同時對「聲音與影像」的空間展演是否應納入文學思考的範圍也有若干評析。或可供對文學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參酌。最後討論的雖是羅青的新詩面貌,其實也是就文學在發展過程中面對轉折點時可能走出的路向有一番回探和期待。本書在寫作態度上一直有兩點小小自我期許:一是論述儘管理性,文字希望保有濃密的感性,能流暢可讀。二是文章層次儘可能分明,必要時能提供簡明的圖表,讓煩瑣的探討變塑清楚的勾勒;幸而若干篇章在這點上尚稱滿意。也期望一般文學論述者偶而能稍梢有點「科普」(科學普遍化)的觀念,避免冗長、詰屈、重覆的舖排,則讀者幸之,文學幸之。本書的出版承三民書局的慨允,在編排和出版過程中提供了若干卓見,無恁感激。另外,筆者本是業餘寫作的文學人,若干陳述或不符一般規矩,尚祈方家有以正之。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