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冷血

  • 點閱:35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什麼原因讓兩名凶手犯下滅門血案?當作家試圖剖析凶手的心靈時,他的目光、他的筆,比凶刀更加冰冷……




  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國南方小鎮發生滅門血案,吸引了作家卡波提的注意,他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一連串訪談,包括對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局,以及最重要的──兩名殺人嫌犯。


  往後五年半之間,卡波提全心投入於調查被害者一家、兩名凶手(狄克與貝利)的身世,並重建慘案發生經過,與近身採訪兩名嫌犯接受審判的過程。為了深入了解凶手的心靈,卡波提與嫌犯成為好朋友。有人說卡波提在兩人身上看見自己悲慘的童年,也有人說,卡波提最後愛上了凶手。


  嫌犯自力救濟,四處發函抗議判決不公。但上訴官司最後沒打成,凶手仍然伏法,而描繪他們心靈狀態的《冷血》於1966年出版,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文學經典,卡波提也藉此登上文學殿堂的巔峰,但他從此再沒能完成新的作品。

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 1924.9.30 ~ 1984.8.25)



  原名楚門.伯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私生子,四歲時母親離婚,帶著他奔靠阿拉巴馬州的三個老姑媽。以後數年,幼小的卡波提輾轉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住遍了美國南方鄉村,連母親也很少見面。也許為了彌補甚或掩埋自小遭受雙親遺棄的創傷,卡波提少年時,就將自己深鎖在一個幻想的小天地裡。


  八歲時卡波提開始了寫作生涯,十九歲時以短篇小說《蜜苒》(Miriam)贏得歐.亨利獎。《蜜苒》是敘述一個神祕的孩子闖入了一個中年婦人的生命中,而又摧毀她的故事。著名文學批評家約翰.赫金斯(John K. Hutchens)曾指出,卡波提早期的作品「都脫不了一些封鎖在孤僻角落中的陰晦人物,借著各色各樣的恐怖,飄蕩在死亡的舞蹈中。」


  1948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屋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被譽為「最令人激賞的美國年輕作家的處女作小說」。之後,他陸續發表了《夜樹》》(A Tree at Night)、《地方色彩》(Local Color)、《草,豎琴》(Grass Harp)等作品,其中《地方色彩》是一部有深度的人文遊記散文集,卡波提也終於超越了他以往流連於夢與現實纏綿不分的寫作意境。1958年,他的成名作《第凡內早餐》問世,書中女主人翁荷莉.葛萊特麗是一位古怪而可愛的流鶯,經由奧黛麗.赫本的銀幕詮釋,深深打動了千萬影迷與讀者的心。1966年,他寫作生涯中的高峰代表作《冷血》出版,僅僅兩週即躍登美國暢銷書第一位,且雄踞了一年多之久,一向對他不假辭色的書評界,亦讚譽有加。


  名利雙收,讓卡波提成為百萬富翁,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但他也因為耽溺於放蕩生活,文學生命陷入停頓。除了短文之外,不曾再出版過一本書。1984年8月25日,卡波提死在洛杉磯友人家中,留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譯者簡介





楊月蓀(1936 ~ 2008)



  學者、編輯人與翻譯家。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與《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大華晚報》主筆。譯著有《冷血》、《田納西.威廉斯懺悔錄》、《借來的時間》、《金錢簡史》、《媒體現形》、《不可靠的新聞來源》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