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黑色哈姆雷特

  • 點閱:35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一位猶太精神科醫師,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貧民窟遇見巫醫。白人醫師想要知道精神分析是否能夠跨越文化與膚色;黑人巫醫則想學習歐洲醫學、精進醫術以維持家族名聲。不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彼此合作,在南非大地上展開一場分析之旅。


  時值一九三○年代,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正蓄勢待發。南羅得西亞的巫醫約翰?查法范畢若離開家鄉,遠離弒其父、娶其母的繼父叔叔,隻身到約翰尼斯堡附近的P鎮,尋求新的人生。已故父親的告誡:「年紀太輕,切莫行醫!」從未離開約翰的耳邊,他也從未放棄替父親復仇的念頭,即使來自現實生活的經濟和婚姻壓力,以及南非社會裡愈形嚴重的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在在將他逼向絕望的邊界……


  背負名醫家族聲望的黑色王子約翰,該如何回到故鄉,從叔父手上奪回他本應繼承的巫醫手杖?


  本書作者沃夫?薩克斯醫師在一偶然的機會下遇見巫醫約翰,並且說服他坐上佛洛伊德的躺椅,成為精神分析的對象。約翰在躺椅上訴說回憶、夢境與幻想,白人醫師則在躺椅後面記錄一切。一九三七年,薩克斯將他對約翰的觀察和記錄集結成《黑色哈姆雷特》,此書一出版即引起廣大注意。薩克斯筆下的約翰生命自述,證明了精神分析的普遍性,與種族無涉,大大地搖撼了為當時一般的偏見:白人與黑人在心理運作機制上有著本質差異。 薩克斯不但詳實記錄他和約翰之間的交流互動,本人也頻頻踏入南非黑人的真實生活,使得《黑色哈姆雷特》中記載的種種第一手資料,也為殖民科學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貼近土地及生命的觀察更為殖民歷史研究開闢了另一種閱讀方向,誠如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巫毓荃在本書導讀中所言:「我們不妨把《黑色哈姆雷特》視為一份獨特的歷史文本,記錄了兩個異種族個人在殖民脈絡中相遇的歷程。」


  六十年後,英文版《黑色哈姆雷特》再度問世,這部帶有「希臘悲劇般的力量」的真實故事,不止再一次證明哈姆雷特悲劇的普世性,故事背後懸宕了一甲子仍未解決的中心問題:「什麼樣的對話能夠跨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界線?」也再一次向我們懇求答案。


  書腰正面: 在所有人類身上--無關膚色,黑色必定有著某種基本的起源。


  書腰背面:人們能有多少機會發現與小說情節可堪比擬的情感強度

沃夫.薩克斯(Wulf Sachs, 1893-1949)



  出生於俄羅斯,於聖彼得堡的精神神經研究機構接受訓練。之後成為南非公民,在約翰尼斯堡從事精神分析工作,並且完成許多討論精神病治療以及文學評論之書籍。




譯者簡介






蔡宜剛



  一九六七年生於台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譯有《行動者的歸來》(與舒詩偉、許甘霖合譯,麥田)、《非凡小人物上、下》(麥田),與《死亡與國王的侍從》(大塊文化)。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