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在地的幸福經濟

  • 點閱:31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更多=\=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追求「更多」及「更好」,像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然後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及「更好」已不再能畫上等號。


  便宜的石化燃料發現後,我們的餐桌上擺滿各國來的食物,我們週遭堆著各國來的機械及用具,生活中的慾望增加,我們對經濟的要求也是節節高升。但這樣真的好嗎?為了追求更低的製造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只得集中大量生產,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於是毒奶事件發生了。各種黑心商品的出現,不正是我們一再追求經濟成長、利潤的後果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在貪婪追求之時,更導致自身生存環境被大量破壞,於是能源與環保成了兩大難題。


  如今,石油危機、天然資源耗竭,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已漸漸不適用。因此本書作者提出另一條出路,致力於在地經濟的發展,或許成本會比較高一些,但以糧食來看,我們不需花大筆燃料費(減少能源浪費)購進外國米麥肉品,也能提供在地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對當地的環境也能做更妥善的運用。最後,當我們不必汲汲營營追求更高的利潤、更多的金錢、更多用不到的東西時,我們就能體會到在地生活的幸福。



本書特色



  在這本強有力和激勵人心的宣言中,麥奇本對於現今普遍的經濟觀點提出最大的挑戰。他觀察到,人類歷史上頭一遭,「更多」不再等於「更好」。麥奇本提出全新的方法來思考我們所購買的物品、所吃的食物、所消耗掉的能源,以及所花費的金錢。


  本書激勵人心的中心思想在於,我們需要突破將「成長」視為最高經濟理想的看法,轉而追求地方的繁榮,讓城市、郊區和地區自給自足,種植更多自用的食物、產生更多自用的能源,甚至創造更多自己的文化和娛樂。麥奇本指出此一觀念已經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成效卓著,從經濟發展迅速的印度和中國,到社會已臻至成熟的歐洲與新英格蘭,不一而足。對於憂心環境威脅的人們,他提出一個擺脫困境的解決之道;對於物質需求極大的人們,他提出一個具有洞察力的想法,也就是從個人和大社區團體成員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已經有十本著作,其中包括《自然的終結》(The End of Nature)、《遺漏資訊的時代》(The Age of Missing Information),與《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 Staying Human in an Engineered Age) 。他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前撰述委員,目前定期幫《哈潑》(Harper’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與《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刊物寫專欄。他是米德伯瑞學院的學者,目前和同為作家的妻子蘇.海爾波恩(Sue Halpern)以及女兒定居於美國佛蒙特州。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曾任職於《工商時報》等新聞媒體。譯有《廢墟中站起的巨人──一位哈佛學者眼中的的松下幸之助》、《稱職主管16堂必修課》(天下文化公司出版)、《Top Sales報告──超級業務員工作記錄》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