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重讀大師 : 一種謊言的真實說法

  • 點閱:28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大師的存在,遮蔽著他人與群體,同時也遮蔽著歷史。他們是以人類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芸眾生死去,只有他們永生。思想的不朽與偉大愈發令人深刻地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人們確立了大師的話語權的同時,也喪失了自我的話語權。當人們試圖透過對大師的解讀逼近原始的歷史,更發現歷史已經被他們壟斷。大師是山峰也是鴻溝。何謂大師?每代人都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每代人都在調整著大師的標準與數量,每代人都在盡力維持著屬于自己的大師。神靈不會永生,惟有世人對神靈的膜拜永遠不死。牛頓說他成功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聖賢的存在確乎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大師畢竟令人眼暈。一代又一代的大師,以他們強力的思想和語言為後來者精心構造了一個個既定的牢籠,誘使人們成為他的囚徒。大師是以人類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而我們則成了听命于教主的虔誠的教徒。《現代漢語詞典》對“大師”的釋義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簡言之,成為大師,有兩項條件︰有造詣、被尊崇。于是,大師的存在,便決不僅僅是一種個體的存在,而是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存在。他們的存在,遮蔽著他人與群體,同時也遮蔽著歷史。思想的不朽與偉大愈發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我們窮極一生,倘能沿著大師的腳跡,匆匆領略過他們精神的風景,就已經不易了。當我們站立在國家圖書館望不到首尾的書櫃旁,我們會感到一種閱讀的恐懼,讀書越多,恐懼便越深,因為我們發現所有的思想都被表達過,所有的情感都被傾訴過了。當文學家面對曹雪芹和托爾斯泰,當哲學家面對莊子和尼采,當經濟學家面對馬克思和薩繆爾森,他們都可能染上一種疑難雜癥——失語。像孔子說的︰“予欲無言。”我們在確立了大師的話語權的同時,喪失了自我的話語權。大師的存在足以令後人亂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婦,不知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所有的新見都不過是未被揭露的重復,所有的正確都不過是未經覺悟的謬誤。我們已經失去了偏執一端向這個世界挑戰的信心和勇氣,我們預先就看到了那種挑戰的徒勞與可笑”(李書磊語),因為大師是山峰,所以大師是鴻溝。朋友說︰“紀念碑令我望而生畏。”這確是悖論。大師活水般的思想成為經典,其經典又在時間中風干成僵死的教條。對經典的閱讀,永遠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閱讀開始之前,閱讀者便帶有了明顯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這種不平等又往往導致對思想的誤讀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們卻大多是這樣過來的,在自以為是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大師的改寫。與其說是對真理的向往,不如說是對權威的崇拜--大師的名字成為符號,它使我們皈依了傳統的拜物教。也許,反讀是抵抗投降的好方法。在我的印象中,是友人李書磊最早提出“反讀”這個概念。若倒退二三十年,“反讀”只能是一種天真的假設--在很長時期內,人們只能在規定的情境下按照統一的理念解讀大師,閱讀這種純粹的精神活動,于是成為自由體操里面的“規定動作”,我們以為這樣可以離大師越來越近,結果卻恰恰相反--幸好今天的人們生存在思想開放、價值多元的歷史時空里,今昔觀念的差別,剛好可以使我們利用敘述立場和閱讀立場的沖突,擺脫大師的“催眠 ”,使自我獲得解救。“打倒一切”固然過激,但“懷疑一切”卻大有必要。如前所說,大師的敘述記錄了人類的靈魂史,經典則是大師們的精神遺囑,然而,對大師與經典的閱讀效果,除了取決于原作的品質外,更取決于讀者的品質。換句話說,大師思想的流動畢竟是相對的,而時代與讀者的流動卻是絕對的,以絕對看相對,我們感覺不出自身在變,反會覺得大師在“變”,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所處的位置,除了與其本身的“含金量” 有關外,更與閱讀者的精神狀況有關,即︰所謂大師,實際上是經過了闡釋的大師——這涉及到接受美學的範疇,于是,我們便不難理解,被某一代人奉為圭臬,頂禮膜拜的,到了另一個時代,很可能一錢不值,顯得尷尬而可笑。這樣講可能極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師的“季節性”變化卻在所難免。比如高爾基、索爾仁尼琴、張愛玲等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們與今天人們的看法就絕不相同。因而我們說,大師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也是一種“主觀存在”。而後人超越了時代的困囿反觀大師時,大師也已不再是個體化的大師,而是雜糅了復雜的歷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時間中經歷著升值╱貶值的自然過程。于是便有了“重讀大師”這個理念。“重讀大師”不僅僅是一種“動態”,更是一種“常態”——這樣的“重讀 ”,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而就不會是一次性的,而應是時時發生的。我們在重讀中領悟了歷史的述說,在傳統中尋找了“ 對應的力量與智慧”,在這種頗富“時間差”效果的重讀中,後人不僅“打撈”和發現了已逝的英靈,更能發現自我,體會對既往的生命擁有裁判權的那份愉悅,體會到“現代人對歷史的勝利”。重讀大師,完全可以衡量出一個時代的思想水準與社會開放度,衡量出文化發展的平均值。于是也便有了《重讀大師--中國卷-激情的歸途》和《重讀大師——外國卷——一種謊言的真誠說法》這兩本書(人民文學出版社)。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