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透明的記憶 : 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

  • 點閱:18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如果在臺灣做一支玻璃杯?
沒有幾十萬的訂單,無法啟動全自動的大型機具
沒有幾十萬的資本,無法自己蓋窯雙手慢工細活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型產業——窯口玻璃。
 
  但這些玻璃,承得住窯爐的高溫,面對得了時代的變遷嗎?這些老師傅會先退休?還是窯口先熄火?
 
  臺灣早期曾有著「聖誕燈泡王國」的稱號,佔據全球14%的產能,甚至能生產美國沃爾瑪超市七成的聖誕燈飾。三十多年前全盛期時,在苗栗竹南有上百間的玻璃工廠群聚同一條街上,全年無休的窯爐炙熱的燃燒著,如今,不管是在新竹、苗栗,問起在地人哪裡有玻璃工廠,得到的都是「現在沒有人在做了啦!」的回應。
 
  玻璃產業面臨的,不只材質日新月異的取代;自動化當道,每日數十萬的產量,使得玻璃工廠一間間的外移、關門;另一方面,政府扶持轉型的玻璃藝術品,個人創作的工作室興起;但介於兩者之間的中型產能工廠,透過窯爐熔融與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能保留量產的可能與客製化的彈性,卻被大環境所忽略,也找不到與現代需求接軌的方式。
 
  行人文化實驗室費時數個月地毯式搜索,找到全臺僅存的八卦窯玻璃廠,雖然不再有八個窯口都啟動的盛況,工廠裡多是年過半百的老師傅邊做邊等著退休那天;本書帶著攝影師、採訪記者深入工作現場,貼身採訪一群年資數十年的老師傅,從他們口中道出這半世紀來發生的故事;豐富的影像也完整紀錄「窯口玻璃」的製作方式。
 
  三年前行人以《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完整紀錄活字印刷產業,也串起設計與老產業的關聯;這本《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也肩負相同責任,在臺灣僅存的幾座八卦窯熄火前,透過紀錄與再現,呈現臺灣經濟輝煌的過去、職人一生的執念;也採訪當今活用玻璃材質的設計品牌,經驗分享、再續產業可能。
 
本書特色

  ★ 視覺閱讀入門,精彩的攝影宛如親臨現場
  ★ 文字深入淺出,他們的人生使玻璃時代絢彩奪目
  ★ 玻璃小知識,生活大哉問
  ★ 承先啟後,文創產業經驗全公開
  ★ 參考文獻、全臺玻璃工廠,不藏私解密

作者簡介

企畫團隊/行人文化實驗室

  通常我們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我們在做一些實驗,例如,假裝我們也是作者。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個目標對象(議題/主題),再找來一群堅強的夥伴(採訪/攝影/設計......),我們不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們只在乎打一場有把握的勝戰。為議題/主題找到新的觀點、思考方式、甚至是讓它延續與存在的可能。過去作品有《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
 
文字/錢麗安

  曾任職於平面藝文類雜誌多年,喜歡有溫度的事物,深愛土地、環境與人交織出的質樸故事,努力做個稱職的文字農,日日勤耕文字田。
 
攝影/翁子恒

  1985年生,台北人,清華材料所畢業。因學生時期對攝影、藝術、社會的興趣和關注,2011年告別半導體,帶著家人的支持(和擔憂)以及指導教授的追夢金,轉個彎,開始以平面攝影為職志。為求物質與心靈的溫飽,必須無所不包,跨足各種能被相機記錄的題材;尤其喜歡跟著編輯們上山下海,訪拍各式人文項目,旁聽人生課程,補充精神食糧。期許作品能像時光膠囊,被遺忘後又能被意外開箱,成為未來對過去的參照與想像。www.sherbetphotography.com/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